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環球好評

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反思

(//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23日訊】 最近,在韓國的學者召開了第二次學術討論會,其中關於中韓大學比較的報告,引起了熱烈議論。由於我曾經在近兩年對此問題做過,因此,根據新的材料和新的思考,産生了下面這篇短文。不過,本文分析的重點並不是韓國,因爲筆者認爲研究別國的目的是爲了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和依據。

  什麽是“世界一流大學”?

  首先,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儘管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學,但是卻沒有一個關於“世界一流大學”的定義。很多人籠統地認爲:只要能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50名大學“排行榜”,就算“世界一流”了。那麽,請問:難道第51名,或者第150名,就算不上是“世界一流”了嗎?顯然不能這麽認爲。

  以企業爲例,凡是進入所謂“世界500強”的名單,就算是“世界一流”企業了。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種“排名”實際上並沒有什麽意義,甚至近乎一種“遊戲”呢?因爲排名的標準和方式就有好幾種:比如,500家資産最雄厚的公司,500家銷售額最大的公司,500家資本最多的銀行,500家員工最多的公司,等等。因此,如果讀者感興趣的話,不妨去翻閱一下,你會看見許多中國企業或銀行也是榜上有名的。

  企業如此,學校又何嘗不是這樣?假設美國的雜誌也模仿著搞一個“世界500大學”排名,而且也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不同的排名組合的話,比如,教師和學生最勤奮的大學、教職員工最多的大學、考生分數最高的大學、競爭率最激烈的大學、圖書資料最豐富的大學、學生的宿舍和食堂等設施最齊備的大學、電腦數量最多的大學,等等,那麽,不要說清華北大,就是北師大、北工大、大、復旦、華師大、川大、蘭大、浙大、廈大等等幾十所中國著名大學,也絕不會“名落孫山”。而且,我們把這500家大學都稱爲“世界一流大學”也不算過分吧?

  由此可見,現在我們的許多大學爲是不是“世界一流”或是不是哪個地區哪個“級別”的一流而苦惱,這些都是荒唐可笑的,是我們給大學校長們製造的,以及大學校長們自己給自己製造的精神“枷鎖”。因爲“世界一流大學”的“客觀”標準——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我們對各個大學進行評價的“主觀”判斷。

  既然如此,我們的清華也罷,北大也罷,其他大學也罷,還有必要爲世界或者中國的“一流”或“幾流”而煩惱、而擡杠嗎?還有必要在乎別人如何給你“排名”嗎?只要埋頭苦幹,爲社會多培養人才,也就實現了“科教興國”和“振興中華”的理想和目標。反之,如果我們的大學只是一味想著“世界一流”,那麽,教育的使命和目的就會變質,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也必然走上歧路。

  爲什麽要爭當“世界一流大學”?

  許多讀者可能會反問:照你這樣說,我們就不用建設或爭取“世界一流大學”了?那麽,我們怎麽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呢?

  對此,可以有如下回答:

  首先,退一步說,即便果真存在所謂“世界一流大學”,那麽,那些校長們的心裏也十分清楚:在世界一流的大學那裏,並不是所有的院系都是世界一流的;在世界一流的院系那裏,也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是世界一流的;在世界一流的教師那裏,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世界一流的。

  第二,即便有世界一流的人才,他們也不一定是(大多不是)一流大學培養出來的。試問:孔子、孟子、釋迦牟尼、基督、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牛頓、達爾文、莎士比亞、黑格爾、亞當·斯密、馬克思、弗洛伊德、曹雪芹、托爾斯泰、泰戈爾、甘地、愛因斯坦、薩特、凱因斯、卓別林、畢卡索,等等等等,成千上萬的古今中外的一流人才都是哪個大學畢業的?現在的“世界一流大學”還能培養出這樣的世界一流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經濟學家、自然科學家嗎?如果培養不出來的話,那麽,得到或爭到一個“世界一流”又有什麽意義呢?真理有時使人感到難堪:世界一流大學培養不出來幾個世界一流人才,而世界一流人才也不都來自世界一流大學;不僅如此,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不是在大學裏成績平平(如愛因斯坦),就是正統大學教育的反叛者(如薩特),甚至根本就沒有上過正規大學。

  實際上,所謂世界一流的人才的産生,既是一種個人的聰明才智的最大昇華,也是他們積極地長期地忘我地投身於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的結果,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和特定的時期的文明的産物。因此,如果大學校長們以爲只要建立了世界一流大學,就可以在短短的4年(本科)或8年(加上碩士博士)的時間裏培養出世界一流人才的話,那就不僅降低了人才的標準,也低估了人才培養的困難。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毫不誇張地斷言:世界一流人才與世界一流大學並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否則,各國只要增加經費擴充大學,世界一流人才就會像流水生產線上的冰箱和彩電一樣,源源不斷地大規模地大批量地“製造”出來。倘若如此,我們這個世界恐怕早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哪里還會有這麽多的貧困、疾病、犯罪、衝突、甚至戰爭呢?

  在“世界一流大學”口號的後面是什麽?

  既然世界“一流”大學沒有一個客觀標準,而且也與世界一流人才沒有必然聯繫,那麽,爲什麽我們的許多校長還要提出這個口號呢?

  這是因爲它能給而且也確實給有關大學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討論會上中國有關學者的介紹:去年我國某重點大學的總收入將近16億元人民幣(相當1.8億美元),按教師人頭平均爲20萬元(合2.5萬美元)。按理說,該校應當“滿足”了吧?因爲不要說與中國的中小學教師相比,即使與北京的其他高校相比,該校教師的“收入”也已經遙遙領先了。

  遺憾的是,這與該校提出的爭當“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相比,還相差甚遠。即使與韓國的漢城國立大學(其地位類似於中國的北大清華)相比也還差相當的距離:漢大的收入換算是2.7億美元(合21億元人民幣),按教師人頭平均是8萬美元(合66萬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爲:既然“身份”是世界一流大學,經費也要一流的話,那麽,我國的該重點大學首先需要“沖出”亞洲,才能走向世界。而即使爲了達到韓國漢大教師的水平,它的經費也還需要增加3倍以上。那麽,該校與全國其他高校的差距就更加懸殊了。假如它要像美國一流大學看齊的話,這個財政“黑洞”究竟有多大?

  對此,可能有人不以爲然:我們這麽一個大國難道連這點錢都拿不出來嗎?笑話。不要說這點錢,就是再給它十幾個億也拿得出來。何況我們不是也提倡高校“改革”、教師收入打破“大鍋飯”嗎?

  不過,問題在於這種做法脫離國情,缺乏道德,難以持久。

  一個基本國情就是:由於我們的經濟還不夠發達,因此,人均GNP只有800多美元。而韓國大約是1萬美元。因此,漢大的1個教師經費可以由8個勞動者供養,而我們那個大學要達到漢大的水平則要100個勞動者供養。據介紹,該校教師將近4000人,即需要40萬人供養;還有將近3000人的行政後勤人員,假設他們要求同等待遇的話,就需要另有30萬人供養,即一個大學一年的經費就需要70萬人不吃不喝才行。假如全國還有十所同等規模的大學要與之“攀比”的話,就需要700萬人供養;假如有二十所大學的話,就需要1400萬人供養;長此以往,國民經濟將如何負擔?

  另一個基本國情是:我們還有許多適齡兒童上不起中小學。“希望工程”現在還在進行,一些小學校爲了維持下去、增加收入不得不讓學生務工,還有許多中小學直接向學生家長伸手要錢要物,等等。這些難道都是那些學校的過錯嗎?還不是因爲教育經費有限,而且,這有限的“蛋糕”又被高等教育“切”去了一大塊嗎?這難道是合理的、道德的嗎?

  對此,很多人會辯解:高校培養的是高級人才,當然應當受到“優待”,而中小學只培養低級人才,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大”。我想說的是:你們恰恰錯了。高校培養高級人才是不假,但是,最後有多少是滿足了本國發展的需要,又有多少是爲別國培養的呢?90年前清華大學是“留美預備校”,現在情況有什麽不同嗎?不同的是,據說那時每年出去的學生不過幾十個,現在則是幾乎整個班級整個年級地往外跑。這樣的高級人才培養得越多,國家的經濟損失就越大,人民的血汗流失就越多。而我們培養一個大學生的經費至少可以培養11個小學生或者15個中學生,即減少10幾個文盲,增加10幾個有知識有文化的工人或農民(注)。究竟哪種人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大,不是一目了然嗎?

  此外,我想補充一點“世情”:如果我們對上述種種狀況依然不感到痛心和內疚,反而把高級人才的大量流出也當作政府的“政績”或者學校的“成績”來宣揚的話,那就未免太麻木和落伍了。因爲早在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的學者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背後的經濟和道德的因素了。比如,美國的經濟學家就主張,發展中國家每往外“輸出”一個大學生、專家或教師,就應當向發達國家徵收一筆“人才稅”,以此來彌補這些人才的培養和流出而給本國造成的雙重損失。這理由很簡單:如果出口一件服裝、一台彩電,都需要收費的話,那麽,爲什麽“出口”一個人,而且還是一個可以創造高附加值的人才,卻免費“奉送”呢?天底下怎麽可以有這樣的道理?

  最後,我想提點建設性的意見:

  (1) 爭當“世界一流大學”的口號本身可能並沒有什麽大錯,而且每個大學都具有爭當“世界一流”的願望也未必不妥,但是,在現有條件下,把它作爲一個國家教育的大政方針,而且有意造成教育資源對個別高校的“傾斜”,從而限制或排斥其他大中小學利用教育資源的權利和份額,這既不符合經濟規律,也不符合道德原則。因此,我們應當在適當時期取消這個口號;

  (2) 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應當是進一步充實中小學教育,儘快結束“希望工程”;爭取在10-20年內實現國家向中小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而且應當使用最高級和最結實的紙張印刷,以便轉交給下一年級的學生繼續使用),同時實現中小學生的午餐的免費供應(現可以向學生家長收取一定的成本費,由專業配餐公司根據科學合理的營養配方供應);

  (3) 對於大學,則應當實行社會辦學,經費來源多樣化;公費培養的大學生在出國前,應當服務一定的年限。相反,對於那些學歷較低的普通公民的自費出國,則應當提供最大的方便。

  最後,我想指出,作爲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倘若真能用較少的錢辦成一兩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固然值得誇耀,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辦成一二百所世界一流的中學、一二千所世界一流的小學的話,那更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它的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將遠遠超過幾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對此,難道還有什麽疑問嗎?

  (注)據教育部網頁資料介紹:1999年我國小學生人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415元,中學生人均639元,而大學生7201元。因此,一個大學生(4年)的費用爲28804元,相當於11個小學生(6年)或15個中學生(3年)的費用。

  (網友:對外經貿大學博士·韓國開發研究院訪問學者 賈保華)

  

──轉自《貓言無忌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戴隱形矯視眼鏡 發炎增三倍 (6/23/2001)    
  • 肺結核的準確早期測試新法 (6/22/2001)    
  • 巴西發現原始鱷魚化石 (6/22/2001)    
  • 台大「藍精靈」 入選IEEE設計十傑 (6/22/2001)    
  • NBA:21人退出選秀會 (6/22/2001)    
  • 康迪斯眾議員坦承與失蹤女大學生是朋友並誓言協助警方尋找 (6/22/2001)    
  • 送女儿出國留學 (6/22/2001)    
  • 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反思 (6/22/2001)    
  • 過早追求成績的惡果﹕韓國無緣世青賽警示錄 (6/22/2001)    
  • 生命起源 人類永遠的謎 (6/22/2001)    
  • 生活緊張缺少鍛煉 猝死者呈現年輕化 (6/22/2001)    
  • 中國大學生加入共產黨 為了將來發展 (6/22/2001)    
  • 康乃爾大學公布李登輝訪美行程 (6/22/2001)    
  • 採認中國學歷 無異亡國行為 (6/22/2001)    
  • 耶魯大學科學家正在研制世界上最精确的時鐘 (6/22/2001)    
  • 種族衝突加劇 傳大陸各大學出現反維吾爾人標語 (6/21/2001)    
  • 美國科學家研究DNA修复机制獲新發現 (6/21/2001)    
  • 大陸中國研制出新材料 使計算机提速1000億倍 (6/21/2001)    
  • 「三高」演唱會一張票炒高到二千美元 擺闊 (6/21/2001)    
  • 梅兆贊: 大陸年輕人為何入黨 ? (6/2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