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水﹗焦渴的豫北(組圖)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23日訊】 6月﹐南方網記者走訪了河南省旱情最嚴重的安陽市和鶴壁市的10多個鄉鎮。此時﹐南部已開始降雨﹐而這兩地氣象部門的預報卻讓人無法樂觀。嚴重的旱情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記者乘車經過安陽縣﹐路兩旁全是抗旱的人群。當地馬家鄉丁家莊的村民紛紛去2公里以外的科泉村買水﹐除了供人飲用外還要澆地和點種玉米。一位用毛驢拉著大水桶的村民對記者說﹐1立方米的水要3元錢﹐如果用汽車拉﹐運費得花20元﹐所以還是自己拉划算。

林州市橫水鎮鐵爐村的李保棟一家中午12時還在點種玉米。拉1立方水﹐點種一小片﹐水用完了再去拉。李保棟說﹐這地渴得狠著哩﹐他家水窖里存的一點水都用來點種玉米了。村民吃水大多要靠買﹐鄰近廠礦里有水井﹐那里賣水。李保棟說﹐去年他們種了4次紅薯﹐種了旱死﹐死了再種。



由于吸取了去年的抗旱經驗﹐合澗鎮東義井村村民吃水條件要好一些。道棚庵村的李隆現老人家有一口36立方米的水窖。老人說建這樣一口水窖要花上近2000元﹐他自己出了600多元﹐其他都是鄉里給提供的水泥等材料。李老漢水窖里的水還是滿滿的﹐是新年后從山上引下來的﹐撐過今年旱季估計沒有問題。該村村支書張未增說﹐道棚庵村去年冬天到現在共建了300多眼水窖﹐最大的能盛水70多立方米﹐最小的也能盛十几立方米。以前村民旱災時要相互借水吃﹐現在就不這樣了。看來水?O弄對了。去年缺水時﹐村民要跑20多公里路到城關鎮的衛家池拉水﹐也有車來送水﹐1車4立方米的水要100元錢﹐貴啊﹗今年雖說比去年還旱﹐但各家都有水窖﹐不缺水吃。記者在村子里走了走﹐發現每戶的水窖都用一把大鎖鎖著。張未增說﹐水窖就是村民的糧庫﹐都怕被人偷。

從林州市城區驅車兩個多小時﹐記者走進了五龍鎮城峪村﹐路邊的旱井隨處可見。旱井的容量不大﹐雨水落下來時﹐順著溝壑淌下來﹐井口有一道鐵絲網﹐將混雜著糞便和泥土的雨水過濾一下存在井里。這種水主要用來灌溉。

在桑峪村新莊自然村村口﹐9歲的趙艷芳挑著一擔水吃力地走了過來。面對記者的鏡頭﹐這個瘦弱的孩子哭了。據村支書張米山介紹﹐該村5個自然村的2854人只有一口井﹐井深282米﹐去年大旱﹐水位下降了24米﹐今年又下降了許多。

在這口“救命井”旁﹐形成了一個“水集市”﹐數十輛獨輪車排隊等著拉水。井里的水先是被抽到一個大蓄水池里﹐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光著腳走進去提了半桶水﹐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虫子在蠕動。老人說這種有虫子的水要先放在火上煮﹐過濾后才能吃。

桑峪村大理溝自然村是惟一一個吃不到井水的自然村。全村320人僅靠一眼山泉吃水。記者來時﹐村支書趙來生站在一個黑乎乎的洞口﹐用手腕粗的麻繩將16歲的兒子趙建增攔腰拴住﹐慢慢地送到黑暗的山洞里﹐讓他用瓢往桶里舀水。從繩子長度判斷﹐這個洞口有七八米深﹐塑料水瓢在石壁上摩擦的聲音從下面傳來﹐幽深而淒涼。水桶要往返十多次才能裝滿1桶水。趙建增被提上來時﹐渾身汗漬﹐兩肋下面的筋骨不斷在抽搐。村支書在一個卷了頁邊的小本子上作記錄﹕李永江﹐6口人﹐30斤水﹔趙書林﹐8口人﹐40斤水﹔劉土生﹐5口人﹐25斤水﹔趙用林﹐5口人﹐25斤水﹔趙永泉﹐7口人﹐35斤水。洞口排著數十只水桶﹐像一眼眼干渴的喉嚨。

趙來生說﹐這是全村人僅有的水源了。打井﹖那要多少錢才能打一眼井﹗天氣大旱﹐這個泉眼的水越來越少﹐村民24小時在這兒不停地取水﹐可一小時只能取出5擔水﹐每人每天只能分到2﹒ 5公斤水。

來到林州〔原林縣〕著名的紅旗渠分水嶺處﹐記者看到源源不絕的水正往下游流淌。林州市水利局副局長郭松林說﹐這都是拿錢買的水﹗紅旗區買了1000萬立方米的水﹐從6月4日一直放到6月28日﹐灌區內13個鄉鎮可澆地10余萬畝。躍進渠買水800萬立方米﹐灌區內5個鄉鎮可澆地8萬畝。

記者來到在汛期曾有“洪水招待所”之稱的浚縣火龍崗﹐見到區內的共產主義渠﹑衛河﹑湛河等多條河流大多已經干涸﹐土地受旱面積達2萬公頃﹐重旱面積5000公頃。在屯子鎮大黃莊的麥茬子地里﹐地面裂縫有三四指寬。很少看到有人灌溉或點種。當地水利局局長李紀春扳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崗上每5畝地澆一次水要花180元﹐成本太高﹐澆一陣玉米長一陣﹐有的玉米都快要出穗了﹐可農民一算光澆水就已經賠錢了﹐索性讓即將出穗的玉米旱死了。

豫北的干旱不僅影響了農村﹐也影響了城市和工業用水。據鶴壁市水利局負責人介紹﹐全市每天為抗旱上工的人數達到12萬人之多。市礦物局﹑自來水公司﹑環衛處和消防部門一直在為吃水困難的老百姓免費送水。(//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淮河幹流斷流蘇北旱情加劇
河南旱情嚴重告急﹕水根儿也要留到明天喝
【紀元專欄】鄭義:水荒背後的大災難
中國大部分地區旱情嚴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