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21日訊】 在部分媒體的炒作下,上海熱一波又一波的席捲台灣。現在台灣媒體對大陸事物近乎報喜不報憂的態度,恰與大陸傳媒對台灣訊息報憂不報喜的作風,形成強烈對照。事實上,隨著上海軟硬件的快速發展,香港傳媒自然也不乏對上海的報導。然而,在香港所見多屬客觀持平的比較分析,討論如何維繫香港的競爭力不墜於上海之後。反之,台灣報章所見充斥著一種主觀性的鼓動,情緒性的暗示或明示:再不移民到上海你就落伍了!
我們無需揣測這種傳播背後的動機,然而媒體失衡的態度卻不免令人憂心。固然,人們對現狀不滿時,往往過度看壞自己,過度看好他人。但是,看看客觀的數字吧:亞洲週刊所評比的二○○○年亞洲最佳城市中,台北居於第四,而上海呢?第一?第二?第三?都不是。上海位居第十五,從一九九九年的第九掉下來!歌詠上海「空氣不污染、工作機會多、物價便宜、城市交通方便」的人應看看亞洲週刊的最新數據。空氣中落塵之污染指數(立方米):上海 168,台北52。失業率(%):上海4.6,台北2.8。房價與所得比:上海21、台北18。平均通勤時間(分鐘):上海40,台北24。平均壽命:上海71,台北79。另外,還有一份數據是關於大家常談的競爭力: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二○○一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排名由去年的第二十名升到第十八名;而同時大陸則由第三十名降到第三十三名。
當然,客觀的數字是一回事,抽象的心理情感又是一回事。如果有人老是「我覺得」在這裡生活不快樂,老是覺得別人的「表情寧和,眼睛放著光」,統計數字是說服不了她的。然而,經驗告訴我:這種主觀的感覺常來自所接觸的人與訊息。如果在這廂整天看著專播衝突畫面的螢幕,在那廂則是以遊客的心情整天走馬看花(或者即使看著螢幕,也淨是些篩選檢查過的乾淨畫面),那麼「別人的月亮比較圓」是當然的結論。筆者在美國求學的前幾年,專注學業,遠離陌生的新聞報導,放假時是拚命往名勝古蹟跑,當時的生活除了考試時外,每天的心情都是一張愉快的笑臉。後來逐漸融入老美的生活圈,才知道我們那寧靜的大學城的另一面:院館大樓附近發生過強暴案,自己住的學校宿舍內發生過武裝侵入的事件,後來開始看當地新聞,連鎖搶劫、殺人犯在逃等等的報導,令人不禁慶幸自己先前的「天真無邪」並未給自己帶來麻煩。
畢了業來到香港工作,剛開始定居時同樣是專注工作,遠離傳媒,偶爾假期出遊也是處處感受到這裡方便效率的一面。後來,慢慢聽得懂廣東話,看得懂港式中文時,打開電視報紙一看,哇!乖乖,什麼光怪陸離的事都有,比起我熟悉的台灣可是不相上下(除了他們沒有疲勞轟炸的整點新聞以及氾濫成災又嗜血的SNG外)。我於是又開始調整自己的「主觀的感覺」了。
所以呢,這種來自接觸的訊息所創造的主觀的感覺,一部份取決於個人取材關照的角度,一部份也跟大眾傳媒取材關照的角度有關,畢竟它是最無遠弗屆的訊息散播工具。常常看「副總統大費周章告媒體、拼音方式的無聊爭議、部會內部不和個個跑出來開記者會」的人,當然容易「覺得」在這裡生活不快樂。如果,賣掉電視,接觸自己所選擇的訊息,也許你會重新感受到快捷的捷運讓你少遲到了,路口又開了家新穎舒適的星巴克,剛收到的新雜誌愈編愈美了,從前的大學同學又傳出喜訊了……。又或者疲勞轟炸的新聞頻道縮水了,報導志工團體的篇幅增加了,深度分析國內外休閒旅遊景點的節目變多了,介紹如何家具DIY的節目變有趣了……,那麼賣掉電視還有點給他可惜說。
上海熱?移民上海?先做些「停、看、聽」的功課,等接收到足夠全面平衡且持平客觀的訊息後再說吧!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助理教授)
——原載《中國時報》(//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