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16日訊】 由《人民日報》主辦的《京華時報》創刊已有半個月。當初擔心《京華時報》會攪亂北京報業市場的人﹐可以略微鬆口氣了。
創刊前﹐《京華時報》負責人信誓旦旦地說要“首發三十萬份﹐以後每日不少于二十五萬份……”但報紙創刊後﹐實際具體發行數量是多少﹐則未見該報公佈。不過﹐一張剛剛誕生十數天﹑面孔還沒被人們記住的新報紙﹐到了天黑﹐竟還能看到它仍然在被那些三步一個﹑五步一雙﹑穿背印《京華時報》專用服的賣報人向行人兜售……由此﹐這張報紙賣得怎麼樣﹐不用問也能知道個大概了。
當然﹐《京華時報》“首發三十萬”的目標大概是實現了﹐因為首期報紙是免費派送。儘管後幾期報紙的發行方式改為花五毛錢買一份報紙外搭一袋牛奶(市場價在八九毛錢左右)﹐但能否發行二十五萬份﹐也還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據說﹐《京華時報》的先期投入是“大手筆”的五千萬元﹐然而﹐無論報紙的出資者如何財大氣粗﹐報紙還是用來給人看的﹐而不是用來給人吃的或給人喝的。況且﹐《京華時報》從來也沒說它面世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北京二十五萬人的吃奶問題。
再者﹐《京華時報》的出資方(據說還有其他投資方介入)之一──《人民日報》的財政狀況究竟如何﹐也要被打上一個更大的問號。負債二十余億﹐每年的廣告收入不過億多元的《人民日報》﹐與那些結構沒有調整﹑資不抵債卻仍源源不斷生產廢品的國有企業有何區別﹖當然﹐人們清楚﹐《人民日報》是肯定不會被斷奶的。但是﹐《人民日報》的兒孫輩們是否會被斷奶﹐就是一個難以肯定的問題了。
其實﹐《京華時報》已有前車之轍可以借鑒。幾年前﹐《光明日報》也是信心十足地創辦了希冀在北京媒體廣告市場上分得一杯羹的《生活時報》﹐其結果是分羹不成倒搭把米──發行量甚小的《生活時報》每年虧損上百萬﹗其後﹐《經濟日報》籌劃創辦的《北京早報》﹐則在催生了《北京晨報》之後﹐便胎死腹中了。
在北京﹐“大報”一定辦不好“小報”﹐這是有定論的。只要中宣部在管“大報”時﹐摟草打兔子般地順便管管“小報”﹐這個“小報”就“死定”了。
而即使中宣部不管“小報”﹐《京華時報》也註定沒有什麼光明的“錢途”可言。假設《京華時報》一年贏利一個億﹐而《人民日報》的負債不再擴大的話﹐它也需為“母報”還債二十余年﹗
贏利一個億﹖談何容易呀﹗是的﹐北京是有多于二十五萬的“奶民”﹐但這些“奶民”是否註定要讀《京華時報》﹐則是一個不確定的問題。這就如同《人民日報》的發行數多少和讀者數多少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第一“大報”和廣告量最大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一樣。
但願《京華時報》不會夭折﹐從而得以“母債子還”﹔但願《人民日報》還能挺到二十多年後“無債一身輕”的時候﹐否則﹐冤有頭﹐債卻無主了。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