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8日訊】近日﹐隨著廣西“天坑”科考探險活動的開展﹐中國國內的“天坑熱”也在逐漸升溫。在中國著名的南川天坑溶洞群﹐日前又發現了一種體形大如小豬的碩鼠。它們身長約40厘米﹐看上去就像一群小豬﹐體重至少有五六公斤﹐就連一位村民帶來的久經鼠場的老貓也被嚇得不敢靠前。
光明網報導﹐從4月8日至4月下旬﹐由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美國洞穴基金會和美國牛津大學洞穴俱樂部的科考專家聯合組成的科考隊﹐對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廣西百色地區樂業縣的天坑群進行了全方位攷察研究。珍貴的化石﹑神奇的動植物﹑獨特的地理環境﹐攷察中的所見所聞﹐甚至令專家們也驚嘆不已。
“天坑”是什麼
據專家介紹﹐天坑是一種分佈在喀斯特地區的特殊地質景觀﹐因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它形如一個巨大的漏斗﹐形成于3500萬年前至6500萬年前﹐具有極高的科學攷察﹑旅遊探險和觀光價值﹐在我國首次發現于重慶奉節縣。一般的天坑都是單獨的一座﹐而廣西樂業天坑卻成群出現。專家推斷﹐天坑群與樂業縣特殊的地質構造有關。
廣西樂業天坑群是國土資源部岩溶地質專家和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家在一次攷察活動中發現的﹐佔地約20平方公里。初步已發現有大石圍﹑白洞﹑風岩洞﹑穿洞等20多個天坑。“天坑”四週皆被刀削似的絕壁所圍﹐形成一個巨大的豎井﹐底部是人類從未涉足過的幾十萬平方米的原始森林﹐並有地下河相通。森林中有大量珍貴的動植物品種。樂業天坑群地下原始森林面積為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積居世界第三﹐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樂業天坑群中最大的大石圍天坑﹐垂直深度613米﹐南北走向寬420米﹐東西走向600米。
樂業天坑群距廣西首府南寧市460多公里﹐這裡發現的“天坑”群﹐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天坑”﹐被專家稱為“天坑博物館”和“世界岩溶勝地”。據科學家的對比研究﹐“大石圍”天坑發現之前﹐在世界範圍內已發現的6個大型漏斗中﹐我國佔了3個。
意外發現接連不斷
相傳廣西地區自古就是出“龍骨”的地方﹐所謂“龍骨”就是化石﹐這裡特殊的溶洞地質環境對化石起到了特殊的保護作用﹐有的專家還把廣西這一帶的溶洞稱為“化石倉庫”。這次﹐中外科考隊到當地後﹐首先發現的就是大量海洋生物和動物化石。
“樂業天坑群國際科考探險隊”在前往大石圍天坑半路上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化石山﹐山石上留有許多保存較為完整的動物輪廓﹐通過剖面可以清晰看到動物的內在結構。科考隊的專家初步認定這些大部份是腔腸類動物﹐有可能是單體珊瑚的化石。它們形成于2.5億年前古生代晚期的白堊紀﹐當時這裡的海水較淺﹐氣候條件適宜﹐化石的發現是華南地區由海洋變成陸地期間極好的見證。
4月13日﹐科考隊在溶洞中發現了一些大型脊椎動物的化石﹐這些動物的牙齒和骨骼都很大。專家初步認定這是一種大型的食草類哺乳動物的化石。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一位研究員說﹕“這些動物很有可能是在這個洞內居住或飲水時﹐由於洞頂崩塌﹐被突然壓在下面﹐與外界隔絕﹐這樣形成了化石。”
專家們認為洞穴中發現的一個較為完整的動物頭蓋骨化石﹐可能是大熊貓的化石。在洞穴的上層還發現了許多被鐘乳石包裹的蝸牛和貝類化石﹐這些蝸牛有鵝蛋那麼大。專家認為﹐在這樣一個溶洞裡能夠埋藏著如此眾多的各種類型動物化石﹐說明在這一地區的不同時期一直都存在著大量的動植物﹐而且在不同時期這裡的自然環境都非常良好﹐植物茂盛﹐生活在這裡的大型動物的牙齒和骨骼都非常大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與此同時﹐在北京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對從樂業傳回的化石圖像進行了鑒定。認為“在同一個溶洞內發現這三種大型動物的化石並不奇怪﹐因為它們同屬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從它們的形態來看﹐很可能是地質時代更新世中期到晚期的東西﹐距今大約3萬到50萬年﹐從它們的生態習性來看﹐都是溫暖潮濕的地方生活的動物﹐可能幾萬年前這裡的環境比較潮濕溫暖。”
在這塊人跡幾乎沒有騷擾過的地方﹐4月9日﹐專家們在地下溶洞熊家洞西洞發現了三種洞穴生物﹐當時洞內氣溫為16℃﹐濕度80%。據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張春光教授介紹﹐這些是典型的洞穴生物﹐它們的身體透明﹐消化道都可以看到﹐基本上喪失了視力﹐只留一個小黑點﹐但觸覺都很發達。其中一形似蟋蟀的生物觸角是其體長的四五倍。當它感覺到人手時會一下子蹦到很遠的地方。他說﹕“我們發現三種無脊椎動物第一種屬於昆蟲類﹐蟋蟀這一類的另外兩種是多足綱的﹐這些很可能是新的物種。”
在大石圍天坑底部﹐連著兩條地下暗河﹐專家們初步探明瞭它們的分佈與走向﹐並且判斷出﹕樂業地區的地下河可能是世界上最長的地下河系統。
專家在地下河裡發現了盲魚和一些蝦﹑蟹。從拍攝到的照片看﹐暗河中的盲魚形似鯰魚。專家說﹐這是因為暗河裡無光﹐使魚的眼睛逐漸退化而成為盲魚。
暗河河岸有金黃的沙灘﹐還有形態各異﹑花紋美麗的鵝卵石。暗河的水溫十分奇特﹐兩條河的河水一冷一熱﹐這究竟是什麼原因﹐目前還無法確認。
天坑內還發現了被當地人稱為“飛虎”的動物和一些鳥類﹐“飛虎”形似蝙蝠﹐個頭與貓差不多﹐前後肢有薄膜相連﹐展開後可以滑翔。專家認為﹐“飛虎”就是生活在岩洞裡的鼯鼠。
在攷察中﹐植物學家發現﹐大石圍底部原始森林內的植物種類多達上千種﹐大部份不同于天坑外的植物﹐其中已查明的有被稱為是曾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活化石”﹑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專家在大石圍還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羽脈排列十分奇異的蕨類﹐據推測這可能是一種可以與桫欏媲美的珍貴植物。
在大石圍天坑的原始森林裡﹐有冷杉﹑血淚藤樹等珍貴植物﹐還有許多中藥材和高大的喬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酸棗樹樹幹需三人合抱才能圍繞。
此外﹐科考人員還發現﹕大石圍天坑附近的白洞天坑與冒氣洞相連﹐一邊洞口冒氣﹐一邊洞口吸氣﹐這種奇異的呼吸景觀讓專家也一時無法解答。
在溶洞中隨即又發現了奇特的動物腳印﹐經過專家的仔細辨認後認為﹐這很有可能是一種貓科動物的腳印﹐但是洞穴中幾乎不可能為這麼大型的動物提供足夠的食物﹐因此這種動物為什麼能夠來到如此之深的洞穴﹐這還是個謎。
科考探險引人入勝
隨著攷察逐步深入﹐龐大的天坑群正日漸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有人甚至提議﹕天坑可以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指出﹕“樂業天坑是世界罕見的系列天坑﹐地位非常突出。十年也探不完﹐要用幾十年功夫﹐至少有七八百公里洞穴﹐今後每年要探測﹐可以建成國際洞穴探險基地。”
對於某些媒體對天坑科考報導上的失實情況﹐中國科學院張春光研究員說﹕“對於科學新發現這樣嚴肅的事情﹐有的記者不採訪專家學者﹐而就一些其他人所說的話﹐妄下判斷﹐大肆炒作﹐恐怕不是一種健康的新聞報導態度。”
幾位參加科考的知名專家表示﹐隨著科考的繼續進行﹐他們相信﹐在地質﹑洞穴﹑動物等學科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新發現﹐在科學理論研究上還將會取得一些新成果﹐朱學穩教授表示﹕“廣西樂業地區天坑溶洞群的科考研究還是一片處女地﹗”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