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功:沒有知識 那來的知識經濟?
(//tvsmo.com)
【大紀元5月3日訊】 忽然間,每個人都在說「知識經濟」!廣義的說,有不需要知識的經濟活動嗎?當然沒有!但是大家都會同意,在我們這個時代裡,創新的早已不只是一個指標,同時還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源頭。對那些人工昂貴(像美國)或是缺乏天然資源(像瑞典、瑞士或是日本)的國家,他們早已體認,創新的科技是保持全球市場競爭力最重要的依憑。過去十多年中我們更清楚看到日新月異、快速變動的「知識」內涵是怎麼在左右經濟活動的走向:從衍生新產品或是降低生產成本,到以智慧財產權取得產業發展的主導地位。「知識創造社會財富」不再只是學術界向政府爭取更多研究經費的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奮進向上的社會,必須嚴肅面對並且要力行實踐的課題。
但是看到最近社會不論政府或是民間,在討論「知識經濟」時所著重的,不外乎只是網路的硬體設施、資訊傳輸、資料庫的建立等等,完全忽略了「知識經濟」中的知識要從那裡來?而什麼樣的知識才能真正有助於當代經濟的發展。簡單的說沒有知識,那來的「知識經濟」。因此在討論「知識經濟」該如何如何時,我們應該先對「知識」有一個新的詮釋。首先它絕不只是資訊,或是新世代資訊傳播的方式而已;它不僅需要有創新的知識內涵,同時還延伸到創造、消化與使用這些知識的人才。有人說在美國成長最快的公司中有一半是屬於這種類型的「知識公司」:它不是製造產品或是提供服務,它的重點是在販賣員工所有的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的技巧。因此討論「知識經濟」不談「知識創新」和「人才培育」,則無異於「緣木求魚」,是永遠不會有成果的。而談到「知識創新」和「人才培育」,我們就必須回來看看「知識」與「人才」的源頭-高等教育體系。當前台灣高等教育體系是否足以承擔建構一個有特色的「知識經濟」體系的重任?
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目前正陷入一個「內憂外患」的困境。一方面大家拚命要求擴大系所的招生,好讓更多人能進大學;但在「量」的擴充時,完全忽視了「質」的提昇,政府在經費與師資方面吝於給予合理的成長。在一片喊窮的哀號聲中,我們完全看不出整個社會就知識創新和人才培育方面有什麼前瞻性的規劃。
另一方面,學校內部在校園民主的風潮下,權威不再,齊頭式平等帶來所有民主制度衍生的弊病。學術缺少了有遠見的領導者,剩下來就是無止境的協調與開會。該歸於學術的判斷,像資源的分配、發展的優先順序等等,都在爭吵與投票中變了質。加以錯誤的獎勵制度扭曲了大學中研究與教學的均衡發展。大家一窩蜂地追求論文數量的成長,論文雖然也是發表在所謂國際的學術期刊上,但多數都屬於那種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類型。近幾年,年輕學者也可以偶爾創出佳績,但是數量太少,難以形成一個持續不斷的源頭,來支持產業的發展。更糟糕的是,大家拚命製造沒有用的論文,嚴重影響教學的品質。學生淪為論文製造機器中的螺絲釘。願意經常認真去檢討舊課程,或去設計新課程的老師在大學中已不多見。以這樣的高等教育體系,企求追尋「知識經濟」的突破,我們很難給予樂觀的預期。
當政府把「知識經濟」作為當前施政的重點,當然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對當前高等教育的困境,我們並沒有看到任何足以振奮人心的作為。這樣的規劃與格局,恐怕已經定下了成效不彰的命運。沒有知識,那來的「知識經濟」!
--轉自《時報》(作者為陽明大學教授,澄社社員)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