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29日訊】 留美教育博士劉萍,今年夏天帶了一個由美國的大學教授和大學生組成的20余人的中國教育考察團,回到中國,考察中國的教育。
“死記硬背”很必要
美國的基礎教育是不是不行呀?因為,那些從中國出來的孩子們,即便在國內讀的慢班,一到美國念書,學習成績都能在班上風光一番。而那些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倘若回國,很可能成為留級生﹔他們的學習,很難跟得上國內的同齡小朋友的水平。
這和西方的教育傳統有關。西方的教育重視孩子的個性發展,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倡導讓孩子學“有意思、有興趣”的東西,結果,課堂紀律松懈,孩子的基礎知識很不扎實。劉萍覺得,學習就是個下苦功夫的事,國內這种教育觀念是對的。
現在,許多中國家長不惜花費重金,把上中學、甚至上小學的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家長考慮的是,孩子將來要面臨高考和畢業分配的競爭,不如讓孩子在國外完成學業。
“沒必要,國內的初級教育是很棒的!”劉萍說。
劉萍到美國10年了,10年間几乎沒用過漢字,但一出手,中國字寫得很流利,几乎沒有病句和錯別字,“這得感謝上學時的死記硬背,我的基礎打得非常牢固。”
這一套在美國行不通,太枯燥了,孩子沒興趣,不愿學,老師也不要求學生記。許多中學生畢了,閱讀水平不行,寫的文章語法還有錯誤。挺大的一個美國人還經常掰著手指頭數數,這不稀罕,小時候從沒背過乘法口訣,沒了計算器,衹好掰手指頭算了。
當然,物极必反,強調基礎知識打扎實,填鴨式、滿堂灌這些弊端就出來了,過分重視孩子個性的發展,就可能忽略基本技能的教育。兩者之間有沒有個最佳的“臨界點”呢?劉萍正在研究這個課題。
當然了,有人會反問,你說美國的初級教育不行,為什么美國是世界公認的科技強國?
“這是因為美國的移民政策。”劉萍說,這一政策使它吸納了世界各地的精英來到美國。在美國,從一般的大學到名牌大學,像數學系、物理系、机械系、計算机系、生物工程系,讀博士的几乎一大半是外國人。美國的高等教育為這些外國人才進行“深加工”,然后讓他們為美國社會服務。
“素質教育”的含義
在美國,注重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和思考能力。比如,老師在講一顆种子怎么發芽時,他會讓學生种下一顆种子,然后觀察、記錄,最后寫出科學實驗報告。老師還會讓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去“搞研究”、“做科研”,出個題目,讓孩子自個到圖書館查資料、匯總,然后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些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東西,本身已和美國教育融為一体了。
這僅僅是一部分。談到培養孩子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面對挫折的能力、個性的完善……劉萍提出了“情商”這個三四年前在中國很流行的詞。在她看來,“情商”更能体現“素質教育”的內涵。
現在的中國家長,過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學業上的成功,相比之下,美國家長更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生存能力。像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大學的事在美國不可能發生。上不起大學,可以申請教育貸款,工作后自己還賬。
中國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在家什么都不做,嬌生慣養,自私,想不到別人,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孩子將來走向社會都是公民,從小在這种被大人大包大攬的狀況下成長,以自我為中心,走向社會怎么辦?中國學校應該針對獨生子女性格上的弱點,在孩子們中間展幵討論,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呀!
當美國小學老師最累
“中國的老師一個班教六七十個學生,太累。”記者說。
“在美國,當小學教師才累人。”劉萍說。
為什么?因為美國的小學老師什么事都管,什么課都教。每個班一個老師,從每天早晨領著孩子向國旗致敬,到中午替孩子們訂飯,一手包辦。所有的課程,從英語(閱讀和語言藝術)到數學、科學、社會科學(歷史和地理)、自然,也都是這個老師教的。
一個老師教這么多課,可能力不從心,教課時也可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然而,劉萍認為,這种方式的最大好處是老師非常了解孩子。如果再碰上這個老師博學多才的話,他會把這么多的學科融匯起來給孩子講,搞主題教學。比如,學“中國”這一主題時,可以講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可以讓孩子們在地圖上量一量美國到中國的距离,最后,讓孩子寫一篇關于中國的論文。通過一個小的課題,能夠培養孩子的閱讀、寫作、做科研乃至演講的能力。這和中國的教學大相徑庭,語文就是語文,自然就是自然,不搭界。
所以,在美國,學士、碩士畢業去做小學老師,干不了退下來的例子到處都是,因為小學老師太累了。
原載《教育与學術論壇 》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