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導彈防禦繫統對美國是福還是禍?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23日訊】 進入5月﹐美國戰略防務方面的舉動緊鑼密鼓地進行﹐但是﹐美國所倡導的導彈防禦繫統對美國而言﹐到底是福還是禍﹖

據澳洲日報報道﹐布什總統關于建立導彈防禦繫統新構想的演講﹐提出美國新的導彈防禦繫統將囊括海、陸、空和太空4個方面﹐防禦範圍覆蓋全球。這一計劃預計耗資1000億美元以上﹐不僅將超過克林頓時期的國家導彈防禦繫統NMD﹐就是里根設想的“星球大戰”計劃也是小巫見大巫。

接著﹐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就美國防務評估問題嚮國會提交了一封信﹐提出加強美國的空間軍事力量﹐以保持美國在空間力量上的世界領先地位﹐適應21世紀的美國國家安全需要。

與此同時﹐布什政府的特使兵分幾路遊說歐、亞列國﹐爭取其對導彈防禦繫統的支持﹐包括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剛剛結束的中國之行。盡管警告、反對之聲不絕于耳﹐甚至美國的盟國也多表態冷淡而謹慎﹐但布什政府顯然要一意孤行。

布什政府之所以熱衷于導彈防禦計劃﹐原因在于牠為美國諸多重大利益所繫。以開發利用太空、信息領域高科技帶動現代軍事技術的革命﹐以軍工企業的發展帶動美國經濟﹐以超級盾牌確保美國的絕對安全、抵消有核國家的核威懾能力、打掉反導條約的束縛﹐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安全體繫等等﹐都在美國的戰略考慮層面。有所謂的一箭雙雕、一石多鳥之說。然而﹐美國太一廂情願了﹐牠的這一戰略設想從一開始就帶上了若幹偏嚮。

追求永久的霸主地位﹐可謂美國的首要戰略目的。美國的導彈計劃﹐是以霸權的方式實現其在軍事、經濟上的絕對優勢﹐不惜以引起全球的軍備競賽為代價﹐不惜以犧牲其祂國家的地區安全為代價﹐不惜以破壞國際規則與秩序為代價﹐一句話﹐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可以損害全世界的利益。如此追求﹐美國所需要的物質利益或許可以得到﹐然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美國距牠的終極目標恐怕隻能越來越遠了。

追求絕對的安全﹐是美國建立超級盾牌的直接目的之一。對此﹐美國防務情報中心分析家最近的一篇文章﹐將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比作當年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講出了幾分道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為抵禦德國進攻、保證自身安全而建馬其諾防線﹐歷時8年﹐傾其國庫﹐卻被德國進攻時找到破綻﹐輕易攻破。文章說﹐歷史是最有說服力的。法國當時外交上的單邊主義傾嚮、敵方的反措施以及技術上的有懈可擊﹐註定了馬其諾防線的失敗。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有同樣的弱點。矛盾互動﹐盾牌的絕對安全是從來不存在的。天有所短﹐地有所長﹐何況人乎?

歷史的發展並不以少數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羅馬帝國衰落的種子﹐在牠版圖過度擴張的輝煌時埋下;拿破侖的失敗﹐在牠東進俄國時註定。驕奢而危象生﹐這是歷史的經驗。美國今天的實力可能已非前人能比﹐但美國的驕橫也使牠走嚮孤立。用美國人自己的話說﹐20年內能打敗美國的隻有美國自己。如果美國執意要搞導彈防禦體繫﹐也許沒人阻止得了。但牠對于美國是福是禍?將待歷史評說。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美國戰略預測公司﹕NMD不會引發新武裝競賽 (5/22/2001)
  • 美聯社﹕NMD無助美國就業機會 (5/21/2001)
  • 俄羅斯﹕NMD沒商量 (5/20/2001)
  • 美俄高峰會已敲定 但俄仍反對NMD計畫 (5/19/2001)
  • 俄外長抵美商討NMD (5/18/2001)
  • 俄羅斯外長赴美討論導彈計劃 (5/18/2001)
  • NMD談判失敗 美助理國務卿离開中國前發表臨行聲明 (5/16/2001)
  • 安南特別支持俄羅斯反對NMD的立場 (5/16/2001)
  • 凱利會面中共副外長 自稱「棒極了」 (5/15/2001)
  • 美特使游說中共﹕NMD符中美共同利益 (5/15/2001)
  • 美助理國務卿將去北京解釋NMD (5/14/2001)
  • NMD加外交孤立中國 初見成效 (5/14/2001)
  • 英國百余名議員聯手拒絕美NMD計劃 (5/12/2001)
  • 支持NMD 澳大利亞將提供軍事基地。 (5/12/2001)
  • 德國總理﹕美國製定NMD時應考慮盟國的意見 (5/12/2001)
  • 朱鎔基造訪 巴基斯坦擬購30架中國殲七戰機 (5/12/2001)
  • 美國澳洲宣傳NMD惹爭議 (5/12/2001)
  • 美國NMD特使無法說服俄羅斯 (5/12/2001)
  • 俄國專家﹕美國尚未掌握NMD突破性技術 (5/11/2001)
  • 美國加緊導彈計劃游說行動 (5/9/2001)
  • 相關新聞
    美國加緊導彈計劃游說行動
    俄國專家﹕美國尚未掌握NMD突破性技術
    美國NMD特使無法說服俄羅斯
    美國澳洲宣傳NMD惹爭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