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23日訊】 IT市場群雄逐鹿,各領風騷三五年,折戟沉沙者有之,一蹶不振者有之,橫空出世者有之……同一個市場,同一類產品,卻有著千差万別的命運,為了生存,為了發展,IT厂商不得不适時調整戰略,或重新定位,或擴大規模,或轉變模式,或脫胎換骨,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
然而,市場的變化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些企業本來以為,換個方式就能再上
一個台階,結果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步履維艱。台灣大眾這几年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現在,台灣又一家主板厂商華碩公司,也開始由配件轉向整机,業界有人擔心,華碩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大眾?
大眾的困惑
想當初,在主板市場上,大眾是何等的風光,其品牌如雷貫耳。几年過去了,大眾雖然雄風猶存,但銳勢大減,顯然失去了昔日的風采。
大眾是台灣夫妻創業的典范之一,簡明仁自任董事長,他的妻子王雪齡任總經理。王雪齡精于數學,掌管公司財務和人事大權;簡明仁負責研究發展、策略的制定。夫婦倆風雨同舟,相得益彰,天衣無縫。
2000年夏初,大眾電腦突然出現成立以來最重大的人事變動,參与創業并擔任20年總經理的王雪齡決定卸任,由董事長簡明仁兼任總經理,王雪齡則轉任董事長特別助理,協助規划大眾集團新事業投資和策略聯盟。
大眾本是一家”夫妻店”,這樣的人事變動,外界也不便加以評論,但總的一點無可疑義,重大人事轉換与大眾的經營有著直接關系,而且事關戰略性決策。
隨后不久,大眾旗下的國眾也更換了總經理。新任總經理吳會軍過去擔任大眾系統事業處總經理,新官上任,一再動員集團資源為自己和國眾造勢。遺憾的是,觀眾并不捧場。11月9日,國眾電腦資訊月展如期開幕,吳會軍竟然請出大眾集團董事長簡明仁,親自坐鎮設在世貿展覽中心的攤位前面,推銷國眾的品牌。然而大環境不景气,大眾集團的人气也不旺,集團大老板簡明仁親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展覽現場督陣。給人最深的感覺是:市場無情,生意難做。
華碩与大眾之比較
大眾原來只是一家電腦主机板生產厂商,論資歷,遠遠排在華碩、技嘉等主板大厂之上。
大眾電腦公司于1980年在台北成立,是台灣商界大老王永慶的二女儿王雪齡与其夫君簡明仁一手打造的,當時注冊資金僅有100万元。在新竹,由于經營業績优异,大眾的系列主机板很快在市場上贏得盛譽,躋身于台灣百大集團行列。大眾還是一家勢頭很強的上市公司,獲利率在資訊業一度名列前三大,由此簡明仁于1994年榮膺台灣百大富翁之一,簡明仁也因大眾的驕人業績而一躍成為台灣IT業一顆耀眼新星。
華碩電腦公司于1989年4月在台灣創立,最初也是至力于主板的研發設計,經過10年的成長,已為全球最重要的厂商之一,在主机板生產領域,業績已經蓋過了大眾的輝煌。
1998年,華碩在國際華商前500名中排名第五,在台灣十大華商企業中排在第二位,十大制造業中排名第一,電子及電腦業十大排名中位居榜首。1999年,華碩總產值超過490億新台幣,主板月產量突破100万片大關,其產品屢次獲得多項國際媒體大獎。2000年,在華碩的銷售收入中,歐洲占38%,北美33%,亞太區占29%。
如果大眾一直堅守主机板生產陣地,在這個領域不斷上新台階,也許,大眾仍然是競爭對手不可撼動的品牌。但是,大眾在PC机一再升溫之際,中途轉產,不愿再給他人當”配角”,放棄單一配件生產,向整机全面進軍。大眾的產品僅電腦,就有桌上型、筆記本型、口袋型等多种系列机型,此外,還引進PHS手机,可以說是全面開花。但由于資源有限,戰線過長,無論經營還是管理,大眾的高層領導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營運項目不斷多元化,連續跨足台式机与筆記本電腦領域,對主板業務所投入的資源相對降低,大眾在市場上的地位也就被后起之秀超越。
說到這里,我們發現,在經營戰略的轉變上,華碩与大眾有著惊人的相似。在主板生產領域站穩陣地之后,華碩開始轉向筆記本電腦,還不錯,客戶很快傳來消息,在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MIR)的錄像帶中可以看到,華碩P6000筆記本電腦在宇宙飛船上已經運作兩年毫無瑕疵,這可以說是華碩品質的最佳活廣告。
2000年7月18日,一向以主板、顯示卡、光驅等計算机配件而聞名全球IT業的華碩公司,繼成功推出自有品牌筆記本之后,又正式發布了醞釀以久的”精鑽”系列桌上型PC机。根据華碩自己的形容,此次PC之旅堪稱雄心勃勃,大有直指業內龍頭老大聯想的气魄与野心。如今,華碩的業務范圍之廣,不亞于大眾,已涵蓋筆記本電腦、服務器、顯示卡、光碟机、DVD等電腦資訊相關產品。
勿庸置疑,大眾和華碩的實力都是很強大的。他們都是業內的”知名人士”,其產品一直以穩定的性能和過硬的質量,贏得用戶的厚愛,也為他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巨額利潤。
大眾与華碩的發展軌跡很相似,而兩家集團的掌舵人也有著相同的抱負。大眾董事長簡明仁是美國柏克萊大學的電腦博士,回到台灣后,放棄在老泰山王永慶的台塑集團高就的机會,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也是計算机科班出身,從研究所畢業后在宏基電腦干了15年,為宏?電腦成為全球知名PC品牌立下了汗馬功勞。5年前,施崇棠抓住机遇,就任華碩總裁,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一片江山。
至于企業文化,因為都是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兩個集團更有著難以分解的歷史淵源。追求也頗為神似——重視人才,關怀員工,創造世界一流的品質、速度、服務、創新;躋身世界級的高科技領導群,對人類社會真正做出貢獻。
殊途,并不一定同歸
早在90年代中期,簡明仁就敏銳地看到,IT未來發展重心為電子業代工,生產重心將逐步移至大陸。他認為,与亞洲其他國家相對競爭力比較,台灣在二三年內競爭优勢可能喪失。因此,大眾提前搶灘大陸建立生產中心。
1997年,大眾投資1億美元,在廣州保稅區建立大型電腦工業城,規模占地面積約30-50万平方米。大眾在工業城內興建一系列工厂,員工總數達5000-15000人,主要生產電腦和電腦相關產品。大眾期望,面向全球銷售產品的生產能力,基本形成一半對一半的格局,即台灣占50%,廣州占50%。
當時,簡明仁做出這一重大決策,首先是看中廣州保稅區工作效率高,投資環境好。更重要的一點是,他預測今后几年,電腦的需求量會成倍增長,未來的市場會很大,要開拓未來的市場,就要先扎根大陸。
應當說,這一預測沒有錯。目前,除了廣州,大眾在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已繁衍出一大群以”眾”字為標志的子公司。2000年5月,大眾決定筆記本電腦在江蘇落戶,建立新的生產基地。9月,大眾集團旗下的网絡數碼國際公司(Webs-TV.net),与香港首富李嘉誠主導的和記黃埔集團、大陸電信固网企業合資,進軍亞洲寬頻网路電視內容市場,預定投資100億元。這是國內首家發展寬頻网路電視內容服務的厂商,預計在進軍亞洲寬頻网絡電視內容服務市場之后,將于2001年底進入歐洲寬頻市場。
無獨有偶,華碩也在沿著大眾近年投資方向開辟自己的市場。2000年7月18日,華碩正式發布了醞釀以久的”精鑽”系列PC机,引起了業界及電腦愛好者的高度關注。”精鑽”PC是由華碩公司在大陸投資的名碩計算机(蘇州)有限公司生產的。華碩一步到位,把”精鑽”PC的生產車間放在大陸,節省了大量的人力、運輸和關稅成本,大有与國內PC厂商一決胜負之勢。華捷聯合信息(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主要從事華碩精鑽系列電腦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銷售,以及管理這些地區銷售渠道。
當然,華碩進軍PC,已不滿足于傳統的行銷方式。在發布”精鑽”系列的同時,華碩建成了完善的全國服務网絡,包括最貼心的”皇家俱樂部”,力求為客戶提供”令人感動的服務”。此外,華碩積極搶占信息社會的制高點,在因特网上建立了兩個网站,為用戶提供了全線的服務體系。以教學為主,既有DIY硬件常識介紹,又開設了華碩學堂的系列講座。
中國的网民已經突破2000万,隨著网絡的普及和社會生活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戶不僅對高品質PC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且對服務更為挑剔。華碩進軍PC,并在服務上充分利用网絡优勢,真是切准了市場的脈膊。在質量与服務兩方面,華碩都具有明顯优勢。
從配件到整机,從筆記本到桌上電腦,華碩与大眾所走的路何其相似乃爾。把重心移至大陸,已是台灣IT厂商的共識,其中有著更為深廣的背景。其一,台灣的投資環境趨于惡化,加之地理條件的局限,企業成長的潛力已接近極限;其二,隨著加入WTO步伐的臨近,大陸的投資環境日益看好,台灣IT巨頭紛紛搶灘大陸,先入者為強;其三,PC是IT業最具品牌張力的產品,利用自身產品优勢,直接走近普通消費者,有利于提升自有品牌在更廣闊市場上的知名度。從這個角度看,大眾与華碩的決策者是十分明智的,也是極具戰略眼光的。
品牌,最后的籌碼
毋庸置疑,華碩進軍PC,將引發國產PC新一輪大戰。
在名牌稱王的電腦市場上,PC已進入微利時代,新老厂商誰也不敢掉以輕心。業界之間不惜流血殺价競爭,獲利空間備受擠壓,不少人因此將電腦業形容為”加工業”,賺的是辛苦錢。在网絡泡沫效應等諸多因素影響下,整個電腦市場成長趨緩,全球市場景气依舊看淡。于是,不少電腦業者轉向”重質不重量”的保守營運方針,將獲利視為最主要目的,不再以沖刺業績為首要目標。
大眾董事長簡明仁日前曾指示相關部門,要以毛利率15%左右為門檻,規划今年的營運布局。在這樣的大原則下,大眾電腦評估后決定保守經營主板業務,預計,今年主板出貨量將僅較今年度成長10%左右。維持主板業務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拓展台式机市場,因此,主板將成為策略性營運項目而非核心業務。
其實,主板市場也在疲軟。今年一開始,主板淘汰賽便越演越烈,尤其是對于那些二線主板厂商,是一個決定生死的時間段。在大眾之前,廣達已經宣布退出了主板市場,現在輪到大眾了。二線主板厂商的淘汰游戲其實才剛剛開始,台灣股市一團糟,很多二線主板厂商的股票已經跌到了個位數,資不抵債,被主板市場淘汰出局只是時間問題了。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華碩放棄自己的主板优勢,進軍PC,前途實在難以預料。
了解華碩的人都知道,華碩推出這一重大戰略,完全符合他們那個120%的法則。那么,華碩120%的法則含義是什么呢?史崇棠說,”我一直認為,一個公司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得奉行120%的法則。如果要求做到150%,大家就?气了,差太多了;如果只要求做到100%,不太夠,多個20%,還有得拼,拼一下,就上去了。我們定目標的時候,加上20%的勉強,這是人性。”准确的說,”120%法則”就是華碩的企業精神的內核,靠著這种精神,華碩從小到大,一步步走向世界。
但是,國內PC市場競爭亦是極其殘酷的。經過數年來的”万元大戰”、”颶風大戰”,整個市場份額已經有了明确的戰略划分。聯想占据了整個市場的半壁江山,其他各路諸侯牢牢地固守著自己的勢力范圍,寸土必爭。大眾進軍大陸PC市場三四年,業績實在不敢恭維,華碩要想在短時期切出一塊屬于自己的蛋糕,恐怕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
大眾近年的發展軌跡已經清楚的告訴華碩,大陸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競爭异常慘烈。不過,華碩也要看到更深層的市場契机。隨著互聯网的不斷普及深入,社會生活信息化的進程不斷加快,IT產品正從專業化、統一化向生活化、個性化發展,越來越多的IT圈外人士將成為IT產品的主力消費群體。要在未來抓住這個群體,品牌的力量比技術优勢更重要。道理很簡單,對于不懂IT技術的普通消費者來說,誰的牌子響,誰就是优質產品。
大眾的品牌原來在業內叫得很響,但對于國內電腦整机消費者來說,卻相當陌生,經營几年也沒能混個臉儿熟。華碩要想把自己的整机牌子打響,不花一番气力恐怕難以如愿。華碩与大眾面臨同一的課題:如何保持住原有的品牌优勢?既然已經進軍PC,那么,就要很好地利用PC這個名片,把華碩的品牌理念推廣到千家万戶。在國內,買牌子,是大眾消費者的共同心理,誰能把自己的品牌打得最響,誰就能主宰未來的市場。
(eNews專稿)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