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是什麽人?

人氣 47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21日訊】 解放初期,華僑在海外被視爲共産主義勢力的代表,在中國國內被封上國民黨第五縱隊特務的封號,裏外“不是人”,慘遭千夫指。

文革以後剛開放,只要是背了背包、蓄著長髮、穿喇叭褲,膚色看起來很像,模樣又有點古怪的,就會被人說:“看哪!那是華僑!華僑!”

既有“臺僑”之名,地圖上清楚標明香港、澳門、臺灣,80年代,有個負責“港澳臺僑”統戰事務的中央高級官員拼了命地就是想在地圖上把“華僑國”也給找出來,鬧了笑話。

還有一個歷史學家說過:“陳嘉庚有什麽了不起?我如果有錢,一樣能做陳嘉庚。”

即使進入21世紀,仍有人會問:“你是新加坡華僑?新加坡籍華人?就好像美籍華人一樣,Singapore-born-Chinese?“聽說新加坡的領導人,大多數也都是我們的人,不是嗎?”   上述所敘,有真實情況,也有民間笑話。怎麽都好,在在地反映了中國對於“華僑”在不同年代因爲種種政治因素、經濟地位、民族意識,而被複雜化的定義和詮釋。要嘛有特殊模樣,要嘛打成資產階級,要嘛有錢人,再不,就是“流落”海外的“遊子”,或者,根本不知“華僑”爲何物。

如何給海外華人一個客觀的歷史評價?

“因爲政治敏感性,華僑研究出現了斷層。文革以後就有個問題:該如何看待華僑?華僑對中國究竟是貢獻,還是所謂的不愛國?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華僑扮演什麽角色?能不能繼續發揮作用?這些問題都必須回答,必須給華僑一個客觀的歷史評價。”廈門華僑史學者陳毅明如此分析中國在華僑研究上出現的偏漏。

廈門可說是中國的“海外華僑研究”重要起始地。這又跟陳嘉庚作爲廈門歸僑,創辦廈門大學不無關係。因爲廈大是中國第一所由華僑創辦的大學,因爲廈門的地緣特殊位置,廈大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特色:面向海洋、面向華僑、面向東南亞。

廈大是研究基地,而與廈大隔了一條街,有座收集和展出華僑資料的地方:典型的嘉庚風格,中式屋頂西式建築,那是陳嘉庚於1956年親自創辦的華僑博物院。

現任院長丁炯淳回述博物院創辦過程時說:“當初陳嘉庚先生創辦博物院,爲的是讓華僑回國時瞭解祖國的悠久文化、建設成就,又可以讓中國國內人民了解南洋、瞭解海外華僑的生活環境,奮鬥歷程。”

按照陳嘉庚的規劃,原來要建五棟樓,形成建築群。然而老人家終究沒能看著博物院實現自己的理想,1958年華僑博物院開放不久後,陳嘉庚就因病逝世了。建築群只完成了“龍頭”,去年再擴建了左右兩翼,加了翅膀,只是至今仍少了龍尾,算是“未完成的建築物”。

在史料收集和展覽方面,博物院也並非一帆風順的。和其他所有華僑研究工作一樣,博物院在文革結束後重新開放時,重點先是以階級鬥爭爲主題,展示華僑血淋淋的血淚史。而後著重的是“愛國主義”,華僑怎麽毅然回歸,奉獻祖國。

過往錯在以中國人標準看待海外華人   陳毅明說:“國內許多人研究華僑史、華僑領袖,最大的毛病在於往往以中國人的標準去看待,沒能把自己放在海外華僑所處的環境。”

就如陳嘉庚,毛澤東親賜“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雅號,使陳嘉庚從此成爲“愛國華僑”。

“但是,陳嘉庚之所以成爲華僑領袖,只因爲愛國嗎?這也是從中國人的角度去看他,僅僅看到他抗日,怎麽把一生的積蓄幾乎全辦了學校,僅此而已。陳嘉庚怎麽在新加坡領導社團,改造華僑社會,他當時對新加坡、對整個東南亞、甚至世界海外華僑史上的貢獻,他們看不到。這就有了很大的局限。”   華僑博物院1994年重新改革,在內容陳列上明顯轉移了重點,從華僑華人的角度出發,嘗試較全面地重現華僑發展史在歷史上的作用和意義。

而今,華僑博物院主館的展覽內容分四個部分:走向世界、創業海外、融入當地以及落地生根。從早期的移民浪潮,到華僑參與居住國抗日戰爭、獨立運動,到最終落地生根,融入當地社會參與國家建設,我們看到李成義、郭芳楓如何創建新加坡銀行,李光前、陳六使如何在新加坡興學辦校;還有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世界電腦大王王安、心臟手術權威張任謙等等,不在於他們怎麽“在世界各地爲中國人爭光”,而在於海外華人如何在全球的不同角落發揮更廣泛的影響力。
博物院目前正在籌備第二部分展覽內容,以人物爲主題。首期展覽已完成,打頭陣的是六位新加坡華僑華人,以陳嘉庚爲首,接著是李光前、陳六使、孫炳炎、李陸大以及唐裕。

丁炯淳說:“選擇陳嘉庚、選擇新加坡,是因爲陳嘉庚爲公認的華僑領袖,而新加坡是他創事立業奮鬥的地方。而其他人物也都從各自的角度爲當地華人、華僑社團或公益事業、中國與印尼、中國與新加坡的建交發揮作用。”

目前也在博物院進行研究工作的陳毅明強調,華僑史研究的下一個方向,也許就是在世界走向多元化、一體化的過程中,探討華人特殊的角色。“華僑其實也就是個‘橋’字,在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關係中始終起著‘橋’的作用,身分是特殊的。特別是新一代華裔,在心態上和上一代華僑不再一樣,包括一些中國新移民。接下來所能發揮的作用和影響,也會是截然不同的新趨勢。”

她說,華僑今後的移民潮還會持續。但是,他們絕大多數都會融入當地社會,成爲當地人。要求一個所在國的人民來效忠中國,似乎說不過去。

“從‘僑’的角度看,這些人走向世界以後,服務美國也好,服務英國也好,只要在經濟、政治上有一定地位,在國際上形成一種力量,形成一種國際和平的環境,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行推動,這就是一種特殊力量。

南斯拉夫使館被炸那一年,海外華人反應很強烈。華人不一定要拿錢回來,爲祖國服務。什麽叫‘華人’?華人的力量在哪里?總在這種時候就看得很清楚。”

——摘自《聯合早報》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電影票房案再次開庭
國務院僑辦副主任劉澤彭慰問海南歸僑僑眷(圖文)
海外華僑歡慶蛇年新年
舊金山、西雅圖華人華僑共度新春佳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