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機後美中軍機開始了較默契的“空中游戲”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8日訊】在美國與中國于南海上空撞機事件后﹐美國又恢複對大陸的三次偵察飛行。 雖然雙方試圖確立責任及建立今后飛行規則的會議失敗﹐從美機幾次偵察的情況來看﹐雙方似已有默契式的規則可循.

中央社報道﹐在外交上﹐往往公開會談難以達成的協議﹐反在默契中﹐雙方或多方可形成大家都可接受的慣例模式。

對中國而言﹐任何來自外國的偵察行動﹐都是難以接受的侵犯﹐因此不可能在正式會談中﹐接受美國所提偵察飛行的原則。

可是對美國而言﹐國際公海及上空的自由航行與飛行﹐卻是美國長期堅持的國際法原則﹐任何阻擋有可能引發衝突與戰爭。

有鑒于此﹐在撞機后﹐美國又恢複在國際領空對大陸的偵察飛行﹐是自然的行動﹐而中國的飛機起飛跟監也是其根據國家安全利益與國際法的自由行動。

事實上﹐中國也對日本、南海諸國包括越南以及臺灣進行偵察飛行。

而從美國在不對外宣布下﹐已恢複對大陸進行三次偵察行動﹐中國方面也都派機跟監﹐但維持「安全距離」﹐可見雙方對此都有默契性約製﹐今后此種模式如能相互遵循﹐將可相安無事﹐也避免衝突升高。

在撞機前﹐事實上﹐美國已長期對大陸進行偵察﹐但為何中國軍機卻癒跟癒近﹐而終至發生意外﹐真正的原因至今不明﹐各說各話﹐但猜測甚多。

據最新的美國訊息透露﹐中國已從被扣的偵察機獲得許多美軍的機密﹐包括獲得辨識中國人員說話聲音的方法﹐甚至美國國防部也承認﹐有部份偵察機上的重要文件﹐因未及時銷毀﹐已被中國所取得﹐尤其美國軍機的運作機密﹐亦已為中國所得知。

美方亦認為﹐有些已被毀的電腦硬碟﹐中國亦有辦法予以還原。

由此可見﹐中國在此次撞機事件中收獲不少﹐但美國當然也會采取反製及補救的措施﹐以減少損害。

另據澳洲日報報道﹐在事件發生后﹐又發生澳洲艦隊自由通行經過臺灣海峽卻遭中國幹擾的事件﹐結果澳艦不理中國抗議﹐仍順利前進通過海峽的國際公海。

此事件已造成澳洲與中國間關繫的緊張﹐加以澳洲又支持美國建立飛彈防禦計劃﹐更引起中國不快。

不可否認地﹐澳洲在長期恐懼中國后﹐似乎亦有與美國加強合作的趨嚮﹐以應對來自中國方面的壓力。

基本上﹐中國抗議澳艦航行臺灣海峽﹐真是史無前例﹐也具有項莊舞劍的意圖。因眾所周知﹐美國第七艦隊也經常自由航行通過海峽﹐如果澳洲接受中國抗議﹐軍艦通過時需告知中國獲其許可﹐那美國豈非也需如此做﹐因此這項「先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難以接受的。

目前西方國家政府及學者專家所關切的是﹐中國無限上網將領海領空擴展至祂國難以接受的程度﹐以南海為例﹐傳統歷史上﹐中國宣稱擁有各小島的主權﹐而與鄰近許多國家發生衝突。

如果中國將南海視為「內海」﹐又將臺灣海峽也視為「內海」﹐則其可能引起的爭議與衝突可能相當多﹐因此美國及亞太地區國家﹐對此都有共通的利益涉及其中﹐而不會接受中國的要求。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改變對台策略溫和方針奏效 (5/17/2001)    
  • 劉曉波: 被遙控的排華思潮 (5/17/2001)    
  • 美恢復偵測大陸沿海 (5/16/2001)    
  • 撞機之後 美對大陸偵察已有三次 (5/16/2001)    
  • 抵制中國貨 美國呼聲甚高 (5/15/2001)    
  • 淩鋒: 從撞機事件看中美角逐 (5/12/2001)    
  • 美專家稱﹕中國黑客在網絡中埋下病毒才是真正的威脅 (5/11/2001)    
  • 笑蜀: 從撞機事件看中國政治體制改革 (5/8/2001)    
  • 撞機事件馬后炮之一︰趙宇的責任與謊言治國 (5/7/2001)    
  • 美偵察機大搖大擺闖黃海 (5/7/2001)    
  • 中共煽動民族主義與二戰前夜何其相似 (5/7/2001)    
  • 中美黑客大戰殃及香港網頁 (5/6/2001)    
  • 李怡:中美磨擦 (5/6/2001)    
  • 美國試圖聯合印度對抗中共 (5/6/2001)    
  • 賴斯談中美關係:並非一切如常 (5/6/2001)    
  • 廣東公安廳主頁失守 (5/4/2001)    
  • 中美外交交手:太極拳能否戰勝美國西洋拳? (5/4/2001)    
  • 中美政治關係趨冷 商貿往來日熱 (5/3/2001)    
  • 中美黑客大戰:廣東公安廳主頁失守 (5/3/2001)    
  • 布什看危機的青春痘 (5/2/2001)
  • 相關新聞
    布什看危機的青春痘
    中美黑客大戰:廣東公安廳主頁失守
    中美政治關係趨冷 商貿往來日熱
    中美外交交手:太極拳能否戰勝美國西洋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