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8日訊】發生在我國近海的“赤潮”近年來屢見報端,赤潮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引起新聞媒介的如此關注?
赤潮是由於海水中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異常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變色的現象。赤潮作為一種災害,歷史上早已出現過,但近年來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實際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紅色的,它可因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同而呈現出不同顏色。如夜光藻、中縊蟲等形成的赤潮是紅色的,裸甲藻赤潮則多呈深褐色、紅褐色,角毛藻赤潮一般為棕黃色,綠藻赤潮是綠色的,一些硅藻赤潮一般為棕黃色。1937年廈門西港所發生的浮動彎角藻和尖刺菱形藻赤潮,水體黃褐而略帶綠。因此,赤潮實際上是各種色潮的統稱。
赤潮由於發生地點的不同,有外海型和內灣型之分,有外來型和原發型之別,還有因出現的生物種類的不同而有單相型、雙相型和多相型之異。
人們很早就發現了赤潮現象。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城市污水和工農業廢水大量排放入海,赤潮現象與日俱增。在日本,1955年以前僅記錄了5次,而時過10年後的1965年,一年中就發生了44次,1976年竟高達326次。我國也不例外,60年代以前,僅記錄了4次,70年代記錄了20次,80年代記錄了75次,進入90年代,赤潮更是頻繁發生,僅2000年我國近海共發現28次。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