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5日訊】 **跨越世紀的中國年輕一代**
中國現在的青年人可以說跨越了兩個世紀,他們當中有些人与文革擦肩而過,對中國歷史上最動亂的時期之一有一些親身的體會,有些人則生長在因特网的時代,對現代信息技術無所不知。一些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毛澤動時代的結束,共產主義信仰在如今的青年人中已經失去了感召力,因此他們把這一代稱為失落的一代。就這個問題,[美國之音]記者亞薇通過越洋電話采訪了几位年齡在35歲以下的中國大陸青年。
*失落的一代:精神上一片空白*
1957年,已故中國共產党領導人毛澤東在接見學生代表時,曾經把青年人比喻成“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他對青年人發出了“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感嘆。但是,一場文化大革命粉碎了成千上万青年人的希望和夢想。如今,中國新一代青年人又在經歷一場另一种形式的革命-市場經濟和信息技術帶來的財富,机會以及腐敗問題對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形式的革命-市場經濟和信息技術帶來的財富,机會以及腐敗問題對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造成了同樣大的沖擊。
美國[時代周刊]雜志最近刊登了有關中國年輕人的長篇系列報道,其中一篇題為[失落的一代]的報道指出,人類歷史上几乎沒有一個社會象中國在20世紀最后25年里那樣經歷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報道說,從1976年到1999年,中國人在文革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嶄新的經濟和社會場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近一倍。鐵飯碗制度被打破,住房,教育,醫療保險以及就業的責任開始轉向由個人承擔。[時代周刊]說,在這种情況下,中國的青年人沒有可以遵循的模式,他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就是想法子賺錢。從精神上講,中國是一片空白。湖南省一位從事縣文化工作的青年人唐先生對這個觀點表示贊同。
唐先生說:“現在大多數青年人确實存在信仰危机的危險。毛澤東時代結束后,特別是前蘇聯解體,東歐發生巨變之后,中國打的是社會主義的旗號,行的卻是資本主義的事,而且腐敗問題非常嚴重,從人大副委員長成克杰,到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直至鄉鎮干部都存在腐敗問題。所以,許多青年人為尋找精神解脫,就開始去信基督教和法輪功等。”
*馬列主義被賦予新內容*
但是,遼宁省從事食品業的張先生卻認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青年人當中仍有一定的市場,但是被賦予了新的解釋。
張先生說:“青年人依然有不少人信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不過他們對毛澤東思想好象有了新的解釋,就是科學性解釋。他們不再象文革時的青年人對毛澤東十分崇拜,把他象有了新的解釋,就是科學性解釋。他們不再象文革時的青年人對毛澤東十分崇拜,把他的話當作神明,在中國,這已經是不可能了。”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余英時對中國現在的青年人在信仰上是失落的一代的觀點表示贊同,他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余英時說:“現在中國吸引青年人的東西几乎沒有。一個是政治,從前毛澤東時代,大家對政治狂熱,現在政治狂熱似乎過去了。現在青年人恐怕很少在爭取入党方面向上爬。第二是市場混亂,加上貪污等問題,青年人沒有一點理想主義的精神了。”
*榜樣的力量:榜樣不同了*
那么,現在中國青年人崇拜的又是什么呢?[時代周刊]指出,經歷了文革的人們都熟悉這句口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報道指出,這個口號如今仍然适用,因為現在的青年人繼續從他人那里尋找鼓舞。但是,他們和父輩崇拜的英雄卻大相徑庭。[時代周刊]說,20年前,中國人說他們崇拜像雷鋒、董存瑞、黃繼光那樣的人民解放軍戰士,以及蘇聯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但是,在現今相對和平以及經濟發展的時代,這些英雄榜樣逐步消失了。[時代周刊]說,80年代,大多數青年人把科學家和文學家作為自己的榜樣;90年代,他們開始崇拜起象比爾.蓋茨那樣的企業家和商業巨頭。
但是,對務實的湖南農村青年陶先生說,他們關心的不是信仰,或者崇拜什么人的問題,而是基本生存權的問題。
陶先生說:“最主要的是生存的問題,這個比較關鍵。現在農村的勞動力比較多,城市下崗,失業人數比較多,為了生存,就必須找很多事情去做。如果生存面臨危机,其它的信仰問題根本不現實。”
四川一位姓名趙的大學生說,對中國大學生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國家的前途和個人命運。
趙先生說:“中國現在的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一是國家的命運,二是自己將來的命運。現在中國的大學擴招,每年擴召百分之二十,因此大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受高等教育越來越普遍,因此,中國以后的大學生就不象人們想象的那樣是“天子驕子”,應該和別人沒有什么分別,找工作就要憑真才實學,而不是考文憑。”
*未來中國:民族主義難以持久*
[時代周刊]在有關中國年輕人的報道中還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今后25年當中,中國會是什么樣子?它會是一個越來越富裕、自信、開放和負責任的國際社會的一個成員,利用自身的強大促進亞洲地區的穩定?還是會發展成為一個自私、停滯不前、集權、在國際上依靠強權、在國內壓制异己的國家呢?[時代周刊]特別提到,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后,中國大學生所表現出的民族主義情緒至今依然存在,中國青年人對合世界其它國家交往依然感到不安。對此,遼宁的張先生感到不以為然。
遼宁張先生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象美國轟炸中國駐南使館后(其它國家交往依然感到不安。對此,遼宁的張先生感到不以為然。中國人)所表現出的情緒只是一時的憤怒而已,它不能真正和日本對中國侵略的相比。我認為,這种民族意識不會對世界构成威脅,隨著經濟和世界的一體化,中國的這种民族意識會逐步淡化。”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余英時持同樣的看法,他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余英時說:“因為民族主義必須是在外來長期侵略之下,或至少是認為被侵略或者欺負的情況下才能持續下去。但是西方沒有出現這個情況。另外中共又有矛盾的地方,它要在經濟上要全球化,這樣就不能對西方所有的東西都加以排斥。所以這成了一時的好玩了。中國的民族主義如果不和宗教信仰結合起來就很難持久。”
[時代周刊]指出,中國目前有六億三千多人年齡在24歲以下。從表面上看,講究物質主義似乎在當今青年人當中占主導地位。但是,在這表層的下面,卻隱藏著受到傷害的民族主義自尊感以及日益強烈的精神渴求。[時代周刊]說,中國青年人將向何處去現在還不清楚,但是,僅僅從它的人數和智慧來說,這一代青年人將塑造世界的命運。
(轉自<<美國之音>>)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