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3日訊】高科技股自去年春天開始沉淪以後,媒體對「新經濟」所抱持的幻想亦日漸破滅。但是,新經濟的定義在歷史上總是模糊不清。如同經濟學人雜誌在一九九九年曾經寫道,九○年代末期的經濟繁榮局面需要用一個「非常大的概念」來予以詮釋。華爾街的媒體與一票作家們前仆後繼地要搶這個解釋權。
儘管會被人家批評為後見之明,不過,概念搞的太大往往會落得大而不當的後果,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美國人真的嚴肅看待新經濟這回事,反而造成了許多傷害。當這個名詞愈流行的話,它塑造出來的權威性便更加根深柢固,進而讓美國人相信他們面對的主要經濟問題已經獲得解決了。
因為堅信新經濟存在,所以狂飆到根本難以置信的股價得到合理的解釋。因為新經濟概念敲邊鼓,讓龐大的資金浪擲在注定會失敗的創投生意上。當經濟學家還在為美國人缺乏儲蓄而冒冷汗時,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資金卻因虛擲浪費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新經濟這個概念到底發源於何處?其實自一九七○年代以降,經濟學家便利用新經濟一詞來描述各種不同而且不相關的事情。有時候它是泛指電腦科技,有時候也形容服務業經濟,全球化、雙薪家庭、勞動薪資停滯現象、小型企業的興起,去中心化及企業重整等等不一而足的種種經濟現象。
七○年代期間,所謂的新經濟主要是指國家面對高通膨與昂貴油價問題所進行的經濟調整。當時,省油汽車被稱之為新經濟車。在一九八一年時,有人宣稱新經濟就是不會再受嚴重經濟衰退所苦的經濟,豈知,隔年美國竟然遭遇到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酷的一次經濟衰退。
一九八○年代中期,新經濟的概念已經獲得廣泛的接受。已經出現這樣的書名:「在新經濟下開創事業」、「瞭解新經濟」。一九八六年時,財星雜誌有一期以「美國的新經濟」標題當封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這本雜誌也曾這樣做過。商業週刊則宣稱,「服務業與高科技新經濟的出現是美國百年來經歷過的一場最激烈的革命。」
導致一九八○年代中期繁榮之原因,很難再去追溯。時值一九八五年末時,美國經濟接連度過三年榮景。但是一九八七年股市崩盤,經濟成長終於遭到挫傷。不過,那又是一個新經濟的開始,那次是所謂的過勞型經濟。商業週刊當時寫道「新經濟的特色在於犧牲與勤奮。」
「新時代」與「新世紀」這種字眼難免會出現,但二十年之前,這些字眼出現的頻率並沒有那麼誇張。這些字眼之所以會愈來愈汜濫,部份原因反應出商業媒體之間的競爭加劇,話講得誇張一些,才會吸引注意。
然而,現代這個時代,反而是充滿困惑與失望的時代。自一九七○年代以降,社會就經常遭受要命的通貨膨脹、高失業率、工作沒有保障、工資下滑及生產力成長趨緩所苦。美國人一直希望能出現新經濟將這些問題一掃而空。
一九九○年代末期,新經濟終於展現出持久力。一九九六與一九九七兩年美國經濟令人出乎意料之外地強勁。新科技上的資本支出成長依然快速,失業率下滑,更重要的是,生產力的成長馬力仍舊不減。
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五年之間,美國商業性新聞媒體提到新經濟的次數約七百七十五次。但是單在一九九八年,便超過一千次。
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期,還是很難為新經濟找出一個精準的定義。大部份的分析師與媒體把強勁的經濟歸功於電腦的普及。但是,資訊科技是如何造成經濟繁榮的原因,如今仍然沒有人搞得清楚。
真的讓新經濟這個概念在美國人心中根深柢固的並非是經濟學家的分析,而是股價狂飆。一九九九年高科技股價發飆,商業媒體提及「新經濟」的次數以三倍速暴增,總共超過三千次。
二○○○年之時,提到新經濟的次數總計超過兩萬次,所用的描述字眼愈來愈過火誇張。如經濟學人雜誌寫道:「拜神奇的新科技之賜,景氣循環已經被丟進歷史書籍中,生產力將以神奇的速率永遠持續下去。」
如今,經濟成長正處於委靡之中,網路產業盛極而衰,創投資本逐漸乾涸,財富大幅縮水,一大部份的退休儲蓄資金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新經濟的懷疑論者漸漸增多了起來,但我們的頭腦真的會因此而清醒嗎?
恐怕還是不會。我們的經濟作家似乎仍然樂此不疲。例如,華爾街日報最近這麼寫道:「是否會發生所謂的新經濟成長式的衰退?」
資訊科技為生產力帶來建設性衝擊的確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只是基於要把答案簡化,就宣稱美國已擁有新經濟,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美國已經自困境中走出來,那就要不得了。這種犬儒主義終將要付出代價。
(原文刊於五月十日紐約時報■工商時報謝富旭/摘譯 )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