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0日訊】中國政府近年著手治沙﹐但在官僚習氣掣肘下﹐宏偉的治沙工程難免打上折扣﹐而專家亦認為人力畢竟有限﹐未來數年沙塵暴只會有增無減。在這種知其艱巨而為之的情形下﹐內地環保人士提醒說﹐每個人都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想想自己為保護環境做了什麼。
圖﹕內蒙古為治理境內的沙塵暴源頭﹐從去年起實施「禁牧育草﹑封沙綠化」的生態建設﹐地方政府組織民眾廣種草木﹐讓綠色向沙漠深處延伸﹐力爭成為首都北京的綠色屏障。
明報報導﹐遠在南方的香港﹐環保團體正為內地植樹項目出錢出力﹐香港大學更計劃參與國家級治沙工程﹐希望終有一日功抵於成﹐戰勝莽莽黃沙。
飽受沙塵暴肆虐之後﹐北方人們對沙害的認識終於有了根本轉變﹐當局治沙亦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決心﹕
1997年3月﹐撥款數億的國家級防沙治沙項目「973工程」上馬﹐該項目網羅了中國科學院數十名頂尖專家﹐其中包括多名中國科學院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兩院院士﹔
1998年朱鎔基主閣﹐推出一系列對抗風沙政策﹐包括「退耕還林還草」﹑「以糧代賑」﹑「禁採髮菜」等﹐是中共50年來論「沙」最多的一屆政府﹔
2001年2月26日﹐首部防沙治沙的法律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以沙為對象的法律草案﹔
3月1日﹐中國正式啟動「沙塵暴預警系統」﹐動用衛星等先進設備跟.F塵﹐將沙塵預報納入天氣預報信息﹔
3月10日﹐宣布斥資39億元人民幣﹐在北京外圍的張家口壩上地區興建六大防沙治沙工程﹐保護首都。
投放巨資憂腐敗
記者採訪所到的小壩子鄉榔頭村和南馬場寶山村﹐沙禍臨頭﹐甚至面臨湮沒之災﹐自去年5月朱鎔基總理到巡之後﹐大批科學家﹑官員及綠化志願者也相繼前往考察﹑指導﹑種草﹑植樹﹐好不熱鬧。
這是村民們的幸事﹐但也可能是不祥之兆。
廣州報章《南方周末》是這樣描寫他們的擔心﹕「專家們對沙塵暴的積極反應讓我們以為這是一個純技術問題。事實上﹐這是一個遠比技術更為複雜的社會問題。政策失誤﹑管理混亂﹑地方利益協調失控﹑運轉機制失效﹐是導致沙塵暴的社會原因。」
「這些原因並沒有因為歷史的教訓而完全得到解決﹐甚至在新一輪的建設中暴露得更加充分。比如﹐在各部門對生態項目和資金的爭先恐後現象中﹐就暴露了財政撥款制度的問題﹐反映出『雁過拔毛』的官僚機構的黑洞。」
這段含蓄的文字對香港的讀者可能過於抽象﹐不如舉一些具體例子。
在河北壩上地區各縣及內蒙古諸多旗﹑盟﹐「風沙治理辦公室」(治沙辦)過去一直屬「閒衙門」﹐不受官場青睞﹐但自從中南海將治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政府的「治沙撥款」大幅增加之後﹐「治沙辦」一時地位大升﹐到治沙辦任職也成熱門。
植樹虛報成活率
當地一名鄉黨委書記的經歷也許更能說明問題。34歲的他一直是普通幹部﹐兩年前進縣「治沙辦」﹐原以為無處施展抱負了﹐不料去年底治沙成為大事﹐於是他由治沙辦調任鄉黨委書記﹐終於實現了「為官一方」之願。
內地報章披露﹐為何一些沙害地區熱中「治沙」而不關心保護現有植被﹐因為治理(比如種樹﹑種草和水利工程)就意味有項目﹐有項目就意味有利益﹑有錢。
內蒙呼和浩特市一名官員說過﹕如果把過去50年來各地上報的植樹成活林木統計起來﹐該市每戶家庭的炕頭都應該擠滿了樹木。可是﹐今天呼市仍是沙塵飛揚﹐市民依然還要為種樹種草而奔波。
記者擔心中南海的熱情與沙害地區百姓的期望﹐會否成為過去50年一再出現的「假大空」現象﹐所以必須觀察﹑監視。
還是內地記者一針見血﹕能否戰勝自己﹐是中國這場治沙戰役的關鍵所在。(//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