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0日訊】 文化大革命,一切體育比賽中斷,數年后恢复比賽,“讓球”又被賦予新的涵義。
就像勒緊褲腰帶去支援比我們過得還好的國家一樣,“讓球”又在顯示著“中央大國”的气派。我們民族自我中心傾向古己有之,“四海之內莫不服王化”,“威加海內、施惠四方”,便是這种心理的體現。
我們自稱中國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怎樣讓體育比賽与“中心”相适應呢?連最沒資本的足球也在“讓球”,請來一些非洲三流球隊,我攻你7個,再讓你5個。最近中國足壇元老維泗在他的回憶錄《欣慰与悲愴》中就談到,他在比賽前常常接到的指示是“能不能先讓一個”,“讓球”竟成了足球隊的一門學問。“讓球”讓得隊員動作走形、心理异常,讓得無法适應大型比賽。以至1974年參加德黑蘭亞運會時,隊員們都感到不大适應那种寸土不讓的气氛。當然,乒乓球還最有讓的資本,盡管實力今非昔比,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于是,一切虛假、捉弄、不真誠都在墨綠色的球台旁演出了。
文革中多少偏遠地區的人衣不遮體,我們也要花巨資搞与自己國力不相适應的亞非拉邀請賽,外國選手的机票、食宿全被包下來。一大批連球都不會發的選手与中國運動員登場獻藝,為了讓每個隊拿一分,中國運動員不得不連續向球网和球台外扣殺,不得不發出既不轉也不刁的和平球。一些非洲運動員對戰胜世界聞名的運動員既有哭笑不得的,也有略帶害羞笑彎了腰的。做著中央大國女皇夢的江青,自鳴得意又搖頭晃腦地鼓掌。中國的文革聲名狼籍,中國的經濟搖搖欲墜,只有在這里她才能把女皇的派頭擺得更真切些。
但是,一個有出息有實力的運動員,會把這种“恩惠”當做恥辱。南斯拉夫优秀選手斯蒂潘契奇在一次比賽中發現中國運動員在讓他,比賽剛一結束,他气憤地把球拍扔在球台上,球拍狠狠地撞在球网上,又被彈了回來。還有一次比賽,中國運動員用讓球“貓膩”把第三國選手整下去,而保住友好國家的名次,這位被整選手含著淚說:“此生不再到中國來比賽!”周恩來總理后來曾批評類似作法是“分配獎杯”的大國沙文主義。
內部“讓”,對外“讓”,几乎每一次大賽都要伴隨著“讓球”的內幕。人們還記得70年代的張立,她無疑是當時最好的女子選手。但出于國家間關系的需要,她連續兩次讓給了另一國的選手,蓋斯特杯上再也不會鐫刻她的名字,后代人不會承認 o是世界冠軍,她的履歷表上無從反映她的實力与貢獻,就是出國當教練也亮不出世界單打冠軍的牌子。這對一個付出了多年血汗而又才華橫溢的運動員來說,無疑是個悲劇。而被讓的選手并不領情,人家回國受到元首式的迎接儀式,又一再強調力挫各國強手,難怪至今回首往事,張立也不禁唏噓。
還有那位手執魔杖的蔡振華,他是一位力挽狂瀾的人物。中國人在七十年代末慘敗匈牙利后,正是依靠他和謝賽克,在兩年后奪回了斯韋斯林杯。但在与另一位團體賽中表現欠佳、貢獻不及蔡振華的選手爭冠軍時,卻被授意“讓球”。此時并不存 b“祖國榮譽”的問題,因為誰得冠軍也是中國人,但蔡振華要服從命令,況且他還得到“以后再叫他讓你”的許諾。但兩年后他的“魔杖”因規則更改被取消,他的實力与銳气大減,當年的許諾也沒有人再提,而讓重新相遇的兩個人真打。据說蔡振華賽后流下了辛酸的淚水—-他失去了一個明明可以得到的榮譽。蔡振華后來出國打球,又拋棄了在國外的优厚待遇執教中國隊,這位少帥指導中國乒乓球在一度落后的情況下再度輝煌,今天的年輕球迷們更應該知道他曾是一位失落的無冕之王。(//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