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29日訊】 我是誰﹖我是基層通訊報道員,常被人稱之為“筆杆子”、“大手筆”。咱只“栽花”不“种刺”,絕不搞揭丑、批評、獵奇之類追求“轟動效應”的新聞。當地領導尊重著哩,賞識著哩﹗什么,摻雜使假﹖假的有什么不好,假的比帶刺的強嘛﹗沒人相信﹖哈哈,沒人相信不錯,可也沒有多少人叫真指責甚至鬧上法庭呀,咱是為當地領導服務的,你想想,妙筆生花寫出來的新聞,吹得大大小小的官們心花怒放、暈暈乎乎,哪管真不真、假不假,哪管心虛不心虛、羞愧不羞愧﹖﹗
你問俺咋“造”的﹖哈哈,今儿咱哥們高興,吃酒吃多了几杯,索性給你老弟指點指點吧。搞這類東西其實沒什么難處,也不見得怎么高明,我歸納了五點﹕
一、蓄意夸大。本來是一個鄉鎮、一個小單位的事情,為了擴大影響,你可以說成是一個縣乃至一個地區的經驗。做法﹕本來是几組很扎實的數据,為了提高說服力,你可以隨意拔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本來是一個虧損大戶、行將破產的企業,為了宣傳領導政績、樹立地方形象,你可以描繪成一派紅火、興旺景象….
二、虛构想象。如果實在沒什么“新聞”可挖掘、可夸大了,那么還可以盡興發揮,想象力越丰富越好,把捕風捉影、道听途說甚至子虛烏有的事,杜撰成生動具体、感人至深的“好新聞”﹔把吃喝嫖賭、五毒俱全、群眾深惡痛絕的領導干部,虛构成廉洁勤政、愛民如子的公仆形象 —- 山西的“三盲院長”姚曉紅都能“造”成“十佳新聞人物”,還有什么人物、什么事跡不能“編”出來、“造”出來﹖
三、移花接木。實在是黔驢技窮了,還可以學習、借鑒嘛﹗ —- 翻出剪報本,像小學生初寫作文那樣,照著人家的作品,把甲地的經驗、做法移至本地,把張三的姓名、事跡換成本地李四的,把前几年的時間變成今年的,再适當加工潤色,絕妙的一篇新聞,保証百發百中,說不定還能上大報、上頭條、上聯播、獲個大獎哩﹗
四、精心導演。上電視也罷、上報紙也好,無非讓領導露露臉、揚揚名,因而藝術形象的設計很重要,攝影、錄像時須要動一動腦筋、下一番功夫。比如領導下基層吧,明明是西裝革履、前呼后擁,卻要塑造成平易近人、作風扎實的良好形象。這就需要給領導換換裝束、變變面孔,再找几個膽子稍大一些的老百姓作為陪襯,這樣拍攝出來的效果妙极了,電視或報紙上絕對顯要位置。至于領導帶了多少名貴特產、洗了几回“鴛鴦浴”、喝過几次“醉八仙”,咱不缺螺絲不少根筋,問那些不該問的干嗎﹗
五、緊跟形勢。不赶形勢,不追潮流,不僅用稿率上不去,有時還要受到領導批評,要犯政治錯誤的。上面需要什么,就造什么“新聞”﹔到什么時候,就要說什么話,再“假”再“空”沒有問題。比如上面召開了什么會議,開展了什么活動,赶上了什么喜慶節日、紀念日,赶緊東拼西湊“造”上几篇,保証篇篇打響,至于下面如何貫徹落實的、怎樣開展活動的,鬼才知道﹗這是最為普遍的手法,這方面例子司空見慣、數不胜數,不用我再浪費口舌列舉了。
你問寫這類新聞有什么好處﹖哈哈,大有好處﹗經濟的、政治的,實惠著哩﹗首先,寫這類新聞能夠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宣傳不是白宣傳的,伸手要上一筆“贊助費”、討些名优商品、做些投桃報李的勾當,可謂不費吹灰之力。雖說新聞稿酬少得可怜,但各行各業、各級各部門几倍、几十倍的獎勵十分誘人。一篇小稿一旦被大報采用,撈上千儿八百元的獎金不成問題,這比費心勞力地寫批評稿、揭短稿,非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搞得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要強百倍。其次,搞這類新聞還能獲得很好的政治待遇,對基層通訊員尤為重要。專職的成績突出,領導賞識,可以提拔重用。業余的呢,是農民的,可以跳出“農門”、辦理家屬子女“農轉非”﹔是工人的,可以調至事業單位,免除下崗之憂。總之,有了這手段,這本事,放到哪儿都噴噴香哩。
群眾對這類新聞有何反映﹖這個嘛(搖頭),大家應該心知肚明吧﹗ —- 你想,這類新聞“造”多了、“吹”大了,到頭來落下諸如“胡吹一號”、“假大空第一”、“馬屁精”之類罵名,也是极有可能的。不過,相比之下,群眾的議論和唾罵太微不足道了,關鍵是領導贊同不贊同、滿意不滿意,有了這些,你就可以做到吹牛不知臉紅、造假不要良心了….
以上這一通話,是咱酒吃多了胡言亂語,你小子可要保守秘密,不許外傳喲﹗
──原載中國“檢察日報”、四月十一日發稿,轉自《中華述評》(//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