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19日訊】一個政治人物的「剩餘價值」,被運用且被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可以提供一個個案研究的對象,而他申請赴日醫病風波,尤其是個中具體實例。儘管他已不居其位,但還是擁有足夠的能量讓國內國外忙成一團。
中國時報報道,李登輝的病情究竟有多嚴重,只有他本人和他的私人醫生最清楚;至於是否嚴重到需要往國外求教高明,也是屬於病人自己的隱私權,實在不容旁人,尤其是那些健康的人來說三道四。儘管如此,醜惡的政治還是不願讓這位退休的老人擁有他晚年應享的寧靜,甚至不讓他了卻存在心中已久的一個願望。
中共的強烈反應,出自於另一種「存在決定意識」的思考。在中共的眼中,李登輝早被定位定性為「分裂主義勢力」的代表,擔心他在赴日就醫期間,會發表一些勾起中共新仇舊恨的「反動」言論。在民主國家中,退職總統扮演外交使者的角色不乏先例。中共本身也曾利用一些過氣的政治人物傳達外交訊息。但北京絕對不是從這個角度對李總統「聽其言、觀其行」。那些認為北京反應過度的人,顯然忽略了中共對於李總統的「爭議性」,並未隨著民主政治領導階層的正常更迭而「蓋棺論定」。柿子撿軟的吃,中共從它的國家利益出發,可以對「慰安婦事件」、「修改教科書史實事件」低調處理,但不可能對李總統以任何名義訪問日本保持「戒急用忍」。在中國大陸因「中」美軍機擦撞事件而瀰漫著一股民族主義情緒的時刻,李總統的赴日就醫提供北京一個轉移目標的機會。中共不需付出太多的代價,即可增加日本政府的「內疚」。
責怪日本「膽小如鼠」,同樣也忽略了日本戰後所處的外交政治生態。美日安保體制雖然長期提供日本安全的保護傘,但卻同時傷害了大和民族的自尊心。早在美國與中共完成「關係正常化」之前,日本即「搶搭巴士」,與中共正式建交。日本的行動十足反映了與美國的一股「愛恨情仇」的心理。同樣的心理也表現在中共勢力崛起後,日本對這個鄰近大國的態度。當一九九六年台海爆發軍事危機,李總統因擁有「十八套劇本」而老神在在時,日本首相卻驚嚇得好幾天睡不著覺。日本感受出中共對其潛在的威脅,但為了凸顯外交上的自主,為了給老美一點顏色看看,有時甚至表現的比美國國內的一些「親中派」,更加的「親中」。
布希上台後對日本角色的重視,實際上讓日本處於外交政策的兩難困境。日本了解「中」美關係的走向對抗,將不容許東京繼續在華府與北京兩大之間徘徊。從這個角度看,李登輝赴日就醫的決定,實在來得太早,太不是時候,迫使日本必須提前表態。李跟日本的老關係,必然使日本政府飽受內部朝野各方的壓力,而最大的壓力是日本在沒有搞清楚布希新政府未來對華政策的走向時,就必須冒開罪中共的危險。
最後,也是最值得玩味的是,李總統的病歷在台灣政壇激起的漣漪。雖然李前總統身邊的人透過媒體不斷否認,不斷澄清,但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顯示,許多政治人物還是對他存有浪漫的憧憬,企圖榨乾他所有的政治資源。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是,執政當局一面以充滿道德主義的色彩,呼籲政治歸政治、醫病歸醫病;但與此同時,又像日本外相所抱怨的那樣,從政府高層以降,不惜勞師動眾的在這個「平民就醫」事件中大作文章,拋出一些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大道理。執政當局的作法,極有可能被「中」日雙方戴上「麻煩製造者」的帽子,在大陸政策和務實外交兩條戰線上遭到「雙殺」。
台灣的民眾何其不幸,經過去年總統選舉的激情之後,還是脫離不了國內政壇「選舉症候群」的困擾。雖然已經政黨輪替,但民眾還是感受不到任何一新耳目的氣息。面臨經濟環境的向下沉淪,民眾只見權謀,不見牛肉,真有無語問蒼天的感覺。在此情況下,李前總統的就醫事件,或許能讓執政者在內部找到轉移焦距的作用,甚至產生同仇敵愾的心理。但國內問題沒有解決,兩岸關係和對外關係新增的問題,有可能使國家整體利益更加受損。
整個事件演變至此,不知道李前總統是否有「懷璧其罪」的遺憾。但就一個政治人物和政治生涯來看,李前總統還是有理由感到安慰。因為事實證明,儘管他已不居其位,但還是擁有足夠的能量讓國內國外忙成一團。
(作者為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