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19日訊】4月18日至19日,一場惡劣的沙塵天气襲擊敦煌,在浮塵与揚沙中,記者走近莫高窟,看到了這里不被游人注意的另一面。
在漫天的黃沙中,記者來到鳴沙山山腳。此時,拐棗、梭梭、花棒等長2公里的風沙防護林帶枝枝相連,劇烈搖晃,在滴灌設備點點滴滴的滋潤下,拐棗已萌發新芽,為昏黃的天地增添了生命的色彩;堆積在人字形防沙障前,高達1米2的几個沙丘不斷揚起迷眼的沙塵,沙礫鑽過密密的尼龍网眼,卷入風中。
在鳴沙山离莫高窟最近的沙丘上,兩位沙漠所的研究人員正加緊在沙丘上插入風向標,以便觀測風場和沙丘移動情況,風向標上火紅的飄帶与林帶旁新投入使用的銀白色全自動風沙監測系統遙相呼應,這些設備24小時對沙塵天气中降塵、起塵、地面起沙過程進行監測,為敦煌研究院与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專家們提供資料。
腳下用鐵絲圈起來的,是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的化學固沙實驗場,記者眼中一塊塊一米見方的板結地表,是采用各類化學材料反复實驗后的技術成果,這些地表与其他沙地比較,起塵量微乎其微。
記者跟隨工作人員從九層樓頂拾級而下,無論是古老的木梯,還是新修的石階,都積滿沙礫。据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汪万福介紹,台階旁崩塌的崖體是風沙中的菱形沙礫与崖體表面常年累月磨損所致。打著手電,可以見到洞窟中壁畫脫落、褪色的痕跡,据介紹,菱形沙礫的運動對壁畫和塑像進行磨蝕,并侵入壁畫和顏料的空隙之間,不僅影響了壁畫的藝術效果,而且使壁畫產生龜裂。走入正在修复的98號洞窟,記者看到,甬道兩壁的壁畫脫落嚴重,复雜的腳手架一直搭建到窟頂。据悉,沉降在壁畫表面的粉塵已經給修复工作帶來許多困難。
洞窟前的古樹在狂風中顫抖著枝葉,那些游人盡管灰頭土臉,仍興致不減,与古樹合影。
記者從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了解到,從60年代起,中國開始對莫高窟展開防風治沙工作,先后与國內外數家科研机构協作,設立了防沙障、栽种風沙防護林帶、使用化學材料加固崖體……研究所副所長王旭東介紹,莫高窟治沙工作已進入生態固沙与工程固沙結合的新階段,治沙理念也由原來單純對莫高窟的研究轉為對莫高窟所處大環境的研究,通過對文物所處的大環境的研究,達到保護生態,控制沙源的目的,從根本上保護莫高窟不受沙塵侵襲。(//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