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8日訊】對于公有企業工人下崗(准确地說是失業)的問題,知識界存在兩种絕然相反的說法:一些人認為下崗工人太懶了,下崗是活該;另一些人認為毛澤東時代沒有國企倒閉与工人下崗的問題,現在的國企倒閉与工人下崗完全是“資本主義复辟”的結果,与下崗工人懶不懶根本就沒有關系。這兩种說法,分別站在工厂領導与下崗工人的立場上,很難說是公允的。作為知識分子,不應該站在一方的立場上講話,而應當全面一些,中立一些。
毛澤東時代雖然沒有下崗現象,但是沒有競爭,沒有活力,產品嚴重短缺,人民生活水平很低,有多少人真的愿意過那种“一窮二白”的生活呢?因為工人的相對貧窮而盼望絕對貧窮,能說是一种理智的選擇嗎?毛澤東時代沒有工人下崗的一個极其重要的原因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忍受著比工人更貧窮的生活而不能跟工人競爭,這對農民公平嗎?即使如此,毛澤東時代也存在工人越來越多國家無法安排的問題,大飢荒時期就下放過一批城市人口,文化大革命期間又不得不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依靠把農民与城市新增勞動力拒之門外的方法來解決下崗的問題,從經濟的角度看是很荒唐的。這樣的做法不把工人養懶才怪。
要改革,要給企業注入活力,一些人下崗是不可避免的。
公有企業的工人總的來說比較懶惰,恐怕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否則很難以解釋:為什么那么多農村進城打工的人,其中大量的人既無文化也沒有專業技術(除了种地),還人生地不熟,卻能在城市里找到活干;下崗工人怎么就難以生存呢?農民也是中國人,下崗工人与新左派不應該對農民有优越感。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下崗工人并不都懶,導致工人下崗的原因也不完全出在毛澤東時代,甚至更多地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企業領導的腐敗。
那些曾經紅火后來卻因為領導的腐敗而倒閉的企業,絕大多數下崗工人真是冤!就是那些沒有倒閉而只是因為經營虧損裁人的企業,首先應當下崗的也是領導而不應當是工人,因為領導對于企業的虧損負有更大的責任。如果領導沒有首先下崗而讓工人下崗,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在這种情況下被下崗的工人,恐怕也未必是最懶的或較懶的;反倒最可能是跟領導的腐敗行為抗爭的工人,以及從“前門”進來的老弱病殘。
無論是基于何种情況下崗,只要不是因為嚴重違反勞動紀律給企業造成很大損失被開除的,都應該按照他們的工齡給予相應的補償。這不僅僅是出于人道的考慮,而且是因為國家欠他們的。由于我國企業實行低薪制,企業在倒閉前本來應該給職工購買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与養老金,政府沒有強制企業購買這些保險,是政府的失職,國家應當承擔責任。
--原載《問題与主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