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5日訊】台灣導演李安的《臥虎藏龍》揚威海外,不單成為美國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更有机會在今天的奧斯卡金像獎中奪得多項大獎。但中港觀眾對《臥》片似乎有許多不滿,說它慢、說它悶、說它迎合外國人。
明報專訊, 然而有文化論者卻指出,《臥》片最特別之處,就是它既非傳統中港觀眾心目中的武俠片,也非一味純靠賣弄异國風情的媚外片,而是順應當今全球化大趨勢發展出來、既有既有种族特色傳統同時又有普及文化元素的全新混种「國際外語片」。它所反映的,正是全球化發展在文化層次上的影響。
內地排美心態影響票房
很多香港觀眾都覺得《臥》片不符合他們對武打片的期望,香港一名電影制作人便語中的地說:「對香港觀眾來說,此片動作場面太少了。就算是改用女性角度,《臥》片亦毫無新意。整套戲的節奏非常慢,像阿嬤講古。」
一些中港觀眾甚至認定,李安刻意討好西方和荷李活人士,因而一開始便決定不看,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教授樂黛云便指出,很多國內人士不大喜歡《臥》片,与一些人對任何受美國人歡迎的中華文化產物均持抗拒態度。「有人認為《臥》片刻意諂媚西方人以爭取他們的獎項。這陣子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意識很強烈,他們會以『美國人喜歡』為藉口藐視某种物事。」
然而有論者認為,中港觀眾對《臥》片的陌生感,實可能緣于此片是一套經過全球化的洗禮和包裝的華語電影。它嘗試跨越傳統民族間的藩篱;它的核心,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原素──各門各派的輕功、兵器,到中國的建筑、書法、搶親、鏢局、愛情觀、人情世故、武俠思想等,但它同時也滲入了一些國際元素。
可能是新潮流的開始
美國影評人丹尼斯頓說:「《臥虎藏龍》并不是香港電影,甚至不是一部史詩式武俠片。它是一個混种,雖然在中國拍攝,卻顯示出來自北京、荷李活及其他地方的影響。無論你喜不喜歡,《臥虎藏龍》可能是一個新浪潮的開始──既有种族特色和傳統,同時有配合普及文化原素的電影。」
香港影評人羅卡認為:「在中國功夫片中,導演不能讓打斗的節奏慢下來……李安則知道如何將武打場面跟文戲交織在一起,那是荷李活的東西。」
該片的制片人之一江志強堅持,《臥》片沒有刻意迎合任何群体。他說自己曾慫恿李安將打斗場面拍得更血腥,以迎合中港觀眾的口味,但被李安拒絕,他亦拒絕將影片以英語配音的要求。「如果以英語配音,票房可能更好,但李安不想被人嘲笑諂媚西方人。」
李安特意不作英語配音
丹尼斯頓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國与國關系更緊切的環境下,更多混合地方和全球普及文化的「國際外語電影」將陸續出現,畢竟《臥虎藏龍》要迎合的,是「國際觀眾」。「《臥虎藏龍》能成國際賣座片,正正因為它不是成龍和周潤發式電影。李安的原創性在于能完美地混和各种熟悉的材料,從大眾化的元素至華麗的服裝。它是中、美、港、荷李活的獨特混合物。」
事實上,《臥》片在美國所掀起的華夏文化熱,也可作如是觀。美國人對華夏文化的興趣,多少仍有追求「异國風情」的味道,但由于美國的華裔人口日眾,他們所接触的中國,已不再是昔日「蘇絲黃」式的文化定形,而是由華人親自演繹的文化,盡管其外在包裝,或許會令一般華人感到有點陌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