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邊緣人”紀實–行乞生活全接触

標籤:

【大紀元3月24日訊】

  事由

  乞丐現象日益成為城市中的一种亞文化。筆者對人民大學附近的數十名乞丐進行了跟蹤觀察和深入訪談。或許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進京

  人民大學附近的乞丐大多來自河南民權縣農村。最初進京的是該地的一個老太太,已70多歲。現在人民大學附近資格較老的乞討者大都是她帶來的。早期進京的乞丐多是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喪失勞動能力而且家里沒有親人,但近年來被帶出來的行乞者在家鄉都有承包土地,有儿有女,問及外出原因,回答多是“地少人多,糧食便宜,收入低。”

  選點

  北京市有明确規定,禁止在街頭行乞,所以他們大多哪儿管得松就到哪儿去。娛樂飲食中心、商場、學校是乞討者出現的主要地方,而最理想的地點是這些場所旁邊的過街天橋,但同一座天橋上的行乞者不會超過6個。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則———白天在离住處較遠的地方,晚上再回到住處附近行乞。

  食宿

  行乞者知道一些公司職員在什么時間把剩余的飯菜放在什么地方,“我們吃的都是撿別人吃剩下的”,在冬季他們會買碗熱湯,有時買上兩個饅頭作為儲備,以防要不到東西。住宿也是一大難題,他們每人都有一雙小“鋪蓋”,在老鄉處存放。他們則在老鄉攤點附近的天橋下或樓房的走廊旁找一個避風擋雨的地方作為穩定的住處,早上天剛亮就起床,把被子放在老鄉那儿外出行乞,晚上回來取。有時几個人住在一塊,“擠在一起暖和”,但多數人還是單獨居住。住在街上他們并不感到害怕,“人家都知道我們是要飯的,也不碰我們。”

  回鄉

  乞討者的收入有很大偶然性,平均每人每天收入在20至50元之間,大都是零錢,偶爾也有5元、10元的,個別人還曾有過50元,甚至100元的意外惊喜,這些收入都隨身攜帶,當錢積攢到一定數量,身上“放不下”時,就得回家一趟,一般情況下,他們三四十天就回去一次,所以最大的支出就是路費,路費的支出大概是50元左右。

  交往

  由于不是在固定的地點行乞,他們之間經常見面,介紹一下新鮮事,有的還會把撿到的多余的飯菜分給同伴一些。回家送錢時還要向同伴打聲招呼,看是否往家里捎信;回來時也要見面,說說家鄉大事,并把新來的老鄉介紹給大家。但對于外界群体,他們則基本上沒有聯系。

  小結

  調查發現這一群体有明顯的地緣關系,有強烈的群体歸屬感和密切的交往。并且有相對穩定的乞討時間、地點、收入和住所。近來這一群体出現年齡下降的趨勢,已出現了一些中年人,有的一家几口都在這里行乞,還有一部分未入學的儿童被帶出來。


    相關文章
    

  • 行乞也要領牌? (3/23/2001)    
  • 陝西60師生邊行乞邊上學 (2/19/2001)    
  • “乞丐”新春行騙忙 (2/2/2001)    
  • 孟加拉首都空气污染嚴重 乞丐也須戴口罩 (12/14/2000)    
  • 孟加拉首都空气污染嚴重 乞丐也須戴口罩 (12/13/2000)
  • 相關新聞
    “乞丐”新春行騙忙
    陝西60師生邊行乞邊上學
    陷冤獄8年雙目失明 八旬法輪功學員含冤離世
    中共最新核潛艇數月前在武漢沉沒 官方掩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