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2日訊】 “和平”號原來的設計壽命只有5年,現在已超期服役近10年。在15年的軌道運行中,“和平”號所創造的航天奇跡与科學成就遠遠超出了對它的期望。“和平”號為什么如此經久耐用,它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南方都市報刊文對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各個主要部件進行了剖析:
1.核心艙: 核心艙是整個“和平”號的中心部件,1986年2月20日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成功,總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總重20‧4吨。它有6個飛行器對接口或實驗室模型對接口,可作為“聯盟”號載人飛船和其他專業艙停靠的太空基地。
核心艙的工作間由兩個同心的圓柱体和一個圓錐体构成,內部被分成工作區和生活區兩部分。工作區的地板上鋪著厚厚的暗綠色地毯,牆壁是淡綠色的,白色的天花板上吊著熒光燈。生活區里放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和一些日常用具。
2.“量子—1”號專業艙 :1987年3月31日發射成功,4月9日与“和平”號對接。它們的第一次對接曾失敗,兩個空間站的宇航員飄出空間站,挪去堵在對接艙口的垃圾,才對接成功。
“量子—1”號重11吨,由服務艙和天文觀測艙組成,主要用于載人和自動天文觀測及擴展“和平”號的實驗設施。為利于工作,“量子—1”號被分為密封實驗室和非密封實驗室,實驗室里又進一步分成實驗區和生活區。
3.“量子—2”號專業艙:1989年11月26日發射成功,長12米,直徑4‧1米,重19‧5吨。其主要功能是擴展“和平”號空間站,作為宇艦員活動通道和出入口。1991年1月26日首次啟用該艙口進行艙外活動。
“量子—2”號在与“和平”號空間站對接中,發生了預想不到的問題。最初對接很順利,但到了還剩下不到20厘米時,卻再也不能接近了。為此地面組成了一個對接搶救委員會,用1:1實物進行模擬分析,也未找出故障原因和對策。指揮員只好讓宇航員出艙觀察,結果發現對接面上有一塊异物,用手無法去掉。地面根据情況,又在深水池中造成失重狀態,用1:1實物進行模擬排除故障,再經過地面仿真試驗,才制訂出操作程序。按照所制訂方案,宇航員將异物排除。此次對接,原計划用6天時間,實際上用了11天,直到12月7日,該艙才与“和平”號軸向對接口對接上,8日將它移到“和平”號徑向對接口。
4.“光譜”號實驗艙 :1995年5月20日發射成功。6月1日“光譜”號与“和平”號空間站對接。至此,整個“和平”號复合体的重量接近120吨,它共包括了空間站本体、“晶体”號、“量子—1”號、“量子—2”號和“光譜”號及“聯盟TM21”號載人飛船。宇航員生活和工作的密封艙總体積達到300立方米。
“光譜”號的主要任務是對地球進行觀測,特別是對自然資源和大气層的觀測。“光譜”號的設備主要由俄羅斯和美國提供。
5. 航天飛机接駁艙:1995年6月由航天飛机運到“和平”號上,從而使航天飛机和“和平” 號的接駁成為可能。為了使航天飛机与“和平”號接駁成功,當時對“光譜”號作了一定的調整。在航天飛机离開后,“光譜”號又被移回到原來的位置。要把 “晶体”號縱向移開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進步”號貨運飛船和“聯盟TM21 ”號載人飛船已經占据了這個位置,而前后移動同樣不可行,唯一的辦法是給它增加一部分,即在原來的方向上向外延長,以免阻礙對接。
6.“晶体”號專業艙:1990年5月31日發射成功,6月10日,“晶体”號与“和平”號對接。這是与“和平”號對接的第三個專業艙。“晶体”號專業艙重20吨,主要用于在太空失重條件下,生產优質半導体材料,進行生物工藝實驗。“晶体”號全長13‧73米,最大直徑4‧35米,內有4個半導体爐,7個月內生產了价值1000万美元的空間材料。
“晶体”號原定于3月30日發射,但因為該艙控制系統中存在故障,最后不得不將發射推遲到5月31日。
7.“自然”號專業艙:1996年4月23日,俄羅斯用“質子”號火箭將“和平”號空間站最后一個艙段——“自然”號專業艙發射入軌。26日与“和平”號對接成功,從而完成了“和平”號的全部建造工作,該艙主要任務是對地觀測。至此,“和平”號上已對接了“量子—1”號、“量子—2”號、“晶体”號、“光譜”號、“自然”號等艙段,另有“聯盟TM21”號飛船与之對接,總重量為137吨,可用空間近470立方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