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生活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心理不堪重負。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戰,那么怎么才能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要求內外兼顧,對外,要人際關系良好,行為符合規范。對內,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心理机能正常。行為符合外界的規范,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
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种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事物。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我价值感。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標,但他又沒有作“完人”、“超人”等超越其自身能力的念頭。所以,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標,但目標不要太完美,既要積极進取,又要正視客觀現實,有一定程度彈性的道德准則。
另外,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心理健康并非平衡与适應狀態,而是處于兩极的中間位置。通常人們把适應理解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衝突,但這并不是心理健康。因為如果“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心就很平衡,因為他不會有挫折感,也沒有衝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說“适應”就是健康,那么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這种人算不算健康?其實,上述兩种人也未必快樂,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一般把清除過度的緊張不安而達到內部平衡狀態稱作“消极的”或“低層次”的心理健康,而應該提倡的是“積极的”或“高層次”的心理健康。這种狀態意味著總有高尚的目標追求,能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從事具有社會价值的創造,追求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尋求生活的充實。它的實質就是老有追求,始終是一個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因為心理健康不是說沒有遭受挫折,沒有衝突,沒有痛苦,而是能夠有效地進行調整,并在這种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