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張偉國:中國新聞界的悲哀

張偉國

人氣 1
標籤:

【紀元專欄】 連日來,中國大陸各地惡性爆炸事件不斷,傷亡動輒几十上百,這种事情是中共1949年執政以來絕無僅有的,也受到舉世關注,然而對于如此重大的新聞事件,中國大陸的新聞媒体除了官方新華社聊備一格的簡短得不能再短的“報道”,大多數新聞媒体和新聞工作者卻諱莫如深,其表現實在讓人憂心。

通常,在民主國家、在新聞自由的環境中,一旦發生天災人禍,新聞媒体首先要盡可能的直接采訪到受害者,事無巨細的報道他們描述的每一個細節,挖掘釀成災禍的根本原因,監督和追究政府及政治領導人對災禍應該承擔的責任。相比之下,中國大陸新聞媒体的做法恰好相反,他們把報道的重心卻是放在党和國家領導人如何重視災情、如何關心慰問受災人民上;甚至与有關部門配合不惜編造受害者的談話內容,以襯托領導人的“皇恩浩蕩”。

無論在中共的觀念當中還是在他們的体制當中,新聞輿論一直是統治工具,或者叫“党的喉舌”。在十年文革浩劫中,新聞媒体赤裸裸的充當中國對人民進行全面專政的工具,這在文革結束的最初几年中,中共當權者自己也有相當深刻的反省。但是由于集權專制的本質沒有改變,中共統治集團很容易就“好了傷疤忘了痛”,最近連番惡性爆炸事件發生以后,中國大陸的新聞工作者除了一以慣之地裝聾作啞、“金口難開”,還恬不知恥地把災難變成為領導人歌功頌德、涂脂抹粉的道具,新聞媒体淪為專制集權的幫凶,莫此為甚。

在中國,新聞從業者原來是政府國家机關的工作干部,改革開放以后雖然因為經濟壓力的原因,這种角色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是党和政府對新聞媒体的控制并沒有絲毫的放松,尤其是江澤民上台以后,再三的要求新聞工作者“講政治”、要“政治家辦報”,新聞工作者還是跳不出“党的喉舌”的框框。在執政党腐敗演變成全社會腐敗的今天中國,新聞媒体及其工作者也不乏自甘墮落的既得利益者--腐敗就是雙重的,而他強奸民意、泯滅社會良知,對道德文化的破坏是無以复加的。

國際新聞組織最近發布報告,中國再度成為世界上關押記者最多的國家,這一方面反映出中共倒行逆施的新聞控制,与國際人權准則、与新聞自由的差距是多么的遙遠,在此之前中國被評為敵視國際戶聯网發展的國家,更早些江澤民曾經連續多年被評為与新聞自由為敵的首惡;另一方面,在監獄中的記者人數最多,說明中國新聞界敢于同共產党新聞控制進行抗爭的還大有人在,這正是中國未來新聞自由的希望。

這些身陷囹圄的記者,原本可以在社會上伸張正義、匡正時弊,現在卻成為中共專制集權的犧牲品,如今真相的傳播全部要仰賴奮不顧身的网民,這不僅是新聞工作者個人的不幸,同時也是中國新聞界的悲哀,更是中國的悲哀。而整個國家民族的腐敗、黑社會活動沉滓泛起、全社會暴戾之气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急劇升溫……中國已經瀕臨一場新的浩劫,便是這种不幸和悲哀的寫照。

(大紀元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 傳媒屢受襲 言論自由響警號 (3/19/2001)    
  • 張先梁 : “良心”与“釋法” (3/15/2001)    
  • 港人政治信心大增 (3/8/2001)    
  • 美全球人權報告指: 港整体需尊重人權 (2/28/2001)    
  • 英外相指:香港傳媒仍應享有新聞自由 (2/27/2001)    
  • 宗教自由与新聞自由不容侵犯 (2/21/2001)    
  • 2000年新聞自由報告 (2/20/2001)    
  • 曾蔭權誓維護法治新聞自由 (2/16/2001)    
  • 「資訊社會指數」排名,港列第十五 (2/10/2001)    
  • 廖建明:在華府放言香港新聞自由 (2/1/2001)    
  • 透納、索羅斯金援 「拯救獨立電視台獨立」 (1/30/2001)    
  • NTV:俄羅斯新聞自由的晴雨表 (1/26/2001)    
  • 最受《中國六四真相》衝擊的是溫家寶曾慶紅? (1/18/2001)    
  • 張良在北京接受華萊士采訪? (1/18/2001)    
  • 溫輝: 北洋軍閥政府自愧不如──新聞自由与新聞鉗制 (1/16/2001)    
  • 呂秀蓮、新新聞首次庭訊 (1/12/2001)    
  • 【紀元專欄】 曹長青:中國高級記者是冒牌貨 (1/9/2001)    
  • 67%港人減對司法制度信心 (1/5/2001)    
  • 【紀元專欄】陳奎德:「台港互保效應」 (1/5/2001)    
  • 捍衛言論自由 捷克電視台員工罷工 (1/5/2001)
  • 相關新聞
    捍衛言論自由  捷克電視台員工罷工
    【紀元專欄】陳奎德:「台港互保效應」
    67%港人減對司法制度信心
    【紀元專欄】 曹長青:中國高級記者是冒牌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