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倒閉」、「結束營業」、「跳樓大拍賣」這几個在不景气的冬天街頭上處處可見的大字報,只不過發生在网路第一份原生報紙《明日報》身上,竟把台灣媒体工作者搞得天翻地覆。從倒閉前一天晚上八、九點開始,先是网路上流傳著「關站」、「裁掉一半員工」的小道消息,接著再傳買主應是香港壹傳媒、□腥新聞《苹果日報》老板黎智英。事關重大,五、六家電視台架起SNG現場轉播,而且一播就播到三更半夜。
香港被稱作「肥佬黎」的黎智英去年就不斷放出訊息,將到台灣辦刊物,當時他即在媒体上表示,最欣賞的台灣同業就是「PCHomeOnline网路家庭集團」董事長詹宏志,甚至連壹傳媒選的辦公大樓就在PCHome對面,也被媒体拿來說是「衝著詹宏志而來」;在台灣這頭,詹宏志在去年十一月帶多位干部赴港參觀壹傳媒,回來后,所有人都非常關心到底談成了什么合作,詹宏志稱贊黎智英有獨特的思維和見解,欣賞壹傳媒管理經驗和快速處理訊息的能力,但他也指出雙方專長和興趣有落差,對合作一事還未有定論。
商場詭譎多變,今年一月十六日晚上十一點,中天新聞出現跑馬燈報導「香港《苹果日報》將購買网路家庭50%股權」,當晚,許多文字記者即接到電視台記者電話,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苹果日報》是壹傳媒旗下的一份報紙,也弄不清楚《明日報》是网路家庭的轉投資公司,但所有人都知道,兩媒体背后的老板,一是黎智英,一是詹宏志。
第二天,网路家庭發函「鄭重否認」,詹宏志更指出媒体錯誤報導;黎智英在港的發言人也透過《苹果日報》說,黎智英來台灣發展是集團投資,与PCHome沒達成協議,而且PCHome只是眾多洽談對象之一。深諳媒体影響力,雙方都做了最快的回應。豈料當晚余波蕩漾,网路上人人奔相走告「《時代》雜志訪問黎智英,黎親口証實与台灣PCHome合組聯營公司,合資港幣三億五千万元(約新台幣十四億元),黎智英占股七成,并做副主席一職。
《時代》雜志一星期出刊一次,時間就這么剛好,在一陣混亂的傳聞下,由這本頗有分量的刊物替黎智英背書,于是,球回到詹宏志手上,只不過,此時的詹宏志心思全在《明日報》身上,為了處理資金用罄的問題,只簡單回應市場「我們一直都沒有放棄談合作的事情,一切還都沒有定案,不排除任何机會。」
雙方過招一來一往,看在市場人士眼里,卻有不同解讀。創投業者說,聰明人都想和聰明人過招,遇上很會搞「市場混亂」的黎智英,透過電視放話來干扰詹宏志,而詹雖然是個有創意的人,但只要一講到談判和財務,就搞不過黎,他認為詹吃了悶虧。
新浪网高層認為,這些動作都可能是黎在對詹「逼供」,因為黎智英一直很想投資詹宏志的事業,又知道詹宏志已經沒錢了。但是詹宏志很清楚,黎智英是反中共,加上《苹果日報》經營的強烈風格,如果黎智英投資网路家,將來對于网路家庭進軍大陸市場就會有非常大的問題,所以詹到最后都沒有點頭。
郎有情,妹無意。雙方沒談成任何合作,网路家庭占股19%的《明日報》卻在此時面臨財務困難,詹宏志不得不將公司轉型,遣散員工。這起增資失敗事件,在于找不到有相同看法的人或資金,繼續支持這個模式,「因為實在是拿不到錢,說老實說話,再做下去,連替員工遣散的尊嚴都沒有,再延宕只會把僅有的錢花光,那會是一個悲劇。」一名股東如此說。
也有《明日報》的員工說,可能是因為股東之一的《新新聞》和呂副總統的官司,讓想投資的財團有所顧忌,到最后關頭甚至退縮,導致增資失敗。建邦創投副總經理蘇拾忠說,在《明日報》第二次增資時,只有建邦創投和許胜雄認購,最近一次的增資,台灣大哥大付了一些預付股款,但多數資金沒有到位。
然而,所有人的疑問是,面臨財務困難仍可維持發報机制,加上新的收費嘗試,公司縮減人力即可,如此,募資成功的机會就會相對變大。詹宏志為何要全部資遣、网站也要關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創投說,有一說法是,詹宏志要將公司轉型成做一個「內容」的公司,而「做內容」和「辦報」是不同的人,所以他才要把辦報的這群人資遣掉;另一位股東則說,從積极面來看,《明日報》這個品牌仍然很有价值,就算從消极面來看,兩害相權取其輕,「重整」對公司的未來發展也許反而有幫助。詹宏志在業界走闖多年,其實甚少有人知道他的每一步棋究竟在玩什么把戲,從他在去年十月接受本刊專訪時,談及《明日報》的理想就可理解。連与他關系最密切的這几位創投、股東,都只能「概括地」描述《明日報》的明日。
詹需要說服別人收爛攤子
現在詹宏志會面臨的大問題是,如果公司要再募資1.4億元支付資遣費,投資人會宁愿投資新公司,也不肯接爛攤子,除非詹宏志能說服大家。但是,一位不肯具名的股東說,詹宏志在出事前完全沒有知會股東,他只不過比媒体早一個小時知道,這件事發生后,以后要再投資這個團隊就會「再深思」。
生不逢時的《明日報》雖然結束了,离開的員工卻說:「再號召還是會回去的!」一份實驗性質的网路原生報紙,改變許多人的閱讀習慣、改變記者不可被挑戰的鐵律,甚至有一万五千個自發性的個人新聞台,愿意聯署每個月以付費方式保有原來站台,平民媒体竟可凝聚成這股力量。
詹宏志說,「會回頭去思考付費資訊的經營模式,等思考出來的話,未來就算去街上求他們(資遣員工)回來,也是應該的。」等到那天,再出發的《明日報》也許沒有生不逢時的遺憾,而是另個真正成功賺錢的网路事業。(轉自數位周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