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9日訊】A.父母“戰火”“燒傷”愛子
王悟的父親坦陳是他和宋女士的關系不好影響了對孩子的教育。宋女士則責怪王先生在外面“晃”,不顧家。据知情人士介紹,王先生在外面“晃”已有四五年了,平時難得回家;宋女士則是“麻壇干將”,常常是“打到天亮早點睡,免得熬夜人吃虧。”在這樣的環境下,王悟的成績不好本是意料中的事,但倆口子從不反省自己,還常將“戰火”漫延,一不高興就“提”王悟來“過堂”,罵他不爭气,于是長得干干瘦瘦的王悟也就變得日益寡言少語了,雖然已讀到初二,但成績單上卻常是“大紅燈籠高高挂。”
B.蒲老師主動找學生
蜀報記者加入尋找“小和尚”的隊伍后,對于尋找方向仍然是一頭霧水,但有一點是清醒的,就是要得到老師的支持。一問之下才知道,王悟的父親“晃”得确實沒道理,著急之下他竟根本就沒跟老師聯系過。還沒來得及跟老師聯系,老師已親自找上門來,蒲老師是來問王悟為什么好几天沒上學的,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學生已“看破紅塵”了。蒲老師得知消息后很著急,馬上向學校領導匯報后,安排了班上的工作又來到了王家。蒲老師的加入,尋找“小和尚”的隊伍又多了一人。連續几天,成都周圍的稍著名的寺廟都尋了個遍,依然是毫無進展。
C.“鐵杆”同學提供線索
王悟离家出走已十天了,尋找活動依然是毫無頭緒。先前基于种种顧慮,蒲老師并沒有將王悟失蹤的消息告訴她的學生。但3月10日,她班上的几個同學卻主動找到蒲老師問:“蒲老師,王悟好几天沒有上學了,你們是不是在找他?”王悟的“鐵杆”同學劉知(化名)提供了一個十分有用的線索:“寒假期間我們一起去了一趟郊縣,在一個小廟住過一宿。”我們一致認為,王悟极有可能去了那里,于是尋找“小和尚”的隊伍很快就“揮師西進。”在那個只有五六個和尚的廟里并沒有找到王悟,但方丈告訴我們,大約七八天前,确實有個“小叫化”來要求出家,他已給了些“盤纏”勸他回家去了,沒有收留他。
D.小鎮巧遇落魄王悟
無巧不成書,正當大家在小鎮上准備吃過午飯后就返回成都時,宋女士一眼就發現了她的儿子,王悟也發現了他的父母,但他沒有跑,而是疲憊地倦縮在10多米遠處的屋檐下。宋女士与王悟抱頭痛哭時,記者才看清了王悟的“尊容”:衣服自是极臟,雙眼也顯得有些呆滯,頭上剛長出了一些頭發。王悟說,他离家后就遞光了頭去小廟准備當和尚,但方丈不收,還勸他回去。他就只好在附近流浪,离家時帶的50元錢和方丈給的10元錢很快就用完了。到找到他時,已是兩天沒吃飯了。
E.回家路上話說出走洗過臉吃完飯后,王悟表示不愿跟他的父母回家,但他愿意跟蒲老師回學校去上學。大家認為,只要他回去,一切都好商量。在回家的路上,王悟向記者陳述了他离家出走的原因:父親不愛回家,母親經常打麻將也不回家,自己常常“獨自在家”,有時連開家長會也沒人去,父母又經常罵自己成績不好不爭气,于是就想給父母減輕負擔,不在家吃閑飯。但現在自己畢竟還不大,找不到工作,寒假期間去那個小廟時就覺得去當和尚挺好,有飯吃。他表示,這一次折騰,自己也打听清楚了,和尚也不是好當的,要念經還是需要讀書。況且父母和老師花這么大的精力來找自己,說明他們還是愛自己的,只要父母今后不再吵架,自己愿意回校上課。王悟說,他回去后要好好讀書了,但怕自己跟不上,自己暫時不想回家,又怕給蒲老師添麻煩,希望能找個提供吃飯和睡覺地方的打工單位。記者告訴他,以他的年齡,正規單位是不會雇佣他的時,他還頗感失望。
F.專家提醒應早報案
蜀報記者就王悟离家出走一事采訪了有關教育專家和律師。他們認為,首先家長應盡到對孩子的監護職責,不應因大人之間的矛盾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其次,若發生類似事件,應盡快的向公安机關報案,請求公安机關協商查找。專家們還認為,未成年人擅自离家出走也是不應該的,這不僅會給自己也會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社會、學校和家庭應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他們特別提醒:孩子回家后要關心、愛護、教育,但不可太遷就。
G.喜訊:“小和尚”回家
就在記者即將發稿時,王悟的父親高興地打來電話告訴記者,王悟已經回家了,他和宋女士之間也達成“默契”:一個不再出去“晃”,一個要遠离“麻壇”,盡到作人父母的責任。王先生說,現在王悟放學回家后總是熱飯熱湯“伺候”,晚上還請了“家教”幫孩子補習功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