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的發展攸關兩岸中國人的權益与福祉,在此世紀交替之際,兩岸均應該以更恢宏、前瞻与務實的新思維來為兩岸問題籌謀獻策,但由于五十多年來,一個客觀而現實存在的事實是,兩岸一直處于分治的狀態,并且分別由兩個對等的政治實体各自有效行使其統治權,故任何有關兩岸問題之思考、主張,甚至處理、解決,均不能也不該忽視此一事實之存在,連主席有關邦聯制的主張,既兼顧現實,又能前瞻未來,确實是一個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构想。
兩岸隔海分治初期,彼此均堅持「有我無你」,一方高喊「反攻大陸,消滅共匪」,一方則思「跨海追擊,解放台灣」,導致殺气騰騰,兩岸通路也因而被阻絕。但隨著時間的過去,肅殺之气逐漸沉淀,尤其在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兩岸人民交流合法化后,武力解決更失正當性与必要性,我方除頒布國統綱領,揭櫫民主統一的目標外,并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務實承認中共在大陸地區的統治權,中共亦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主張,顯示雙方均已有避戰之思維。
對于「和平統一」的主張,筆者認為放棄武力相向,追求和平共處,本來就是兩岸開展交流与解決爭端所必須堅持的原則,事實上,我政府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就是以行動宣告放棄武力統一,我們呼吁中共當局也能正式宣告放棄武力犯台,以貫徹和平統一的主張。至于「一國兩制」的建議,則是台灣地區人民所無法接受的,因為它完全是基于一九四九年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中華民國即已不存在的「虛构」前提下所提出的。而事實是當中共建國時,中華民國政府仍有效統轄大陸的部分地區,中央政府亦仍在大陸。易言之,即當時在大陸上同時存在兩個國號与兩個政府,其后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雖播遷台北,但仍持續有效統轄台澎金馬,迄今已逾半世紀,不但不曾被消滅,且創造了繁榮富裕的經濟奇跡与民主自由的政治奇跡,中共則不曾統治過台灣一天,足見其「虛构」的前提是根本不存在的。又所謂「一國兩制」是「當然消滅」中華民國,「獨尊」中華人民共和「一國」,并唯有在此「一國」的前提之下方能實施「兩制」,故所謂「一國兩制」也者,完全不是鄧小平所說的「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的情況,而是「有我無你」、「我存你亡」的另一种表述,根本否定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也無視于台灣二千三百万人的感受,當然不可能被接受。
國統綱領雖強調民主的統一,并認為要「分階段逐步達成」,至于統一的方式,則只有原則的堅持,沒有具体的主張。惟由于兩岸分治已久,制度迥异,思維方式与价值判斷亦截然不同,一步到位式的統一模式顯然不可能,也不可行。因此,聯邦制便成為一個值得考慮的融合模式。因為,它完全符合兩岸目前由兩個政府各自行使有效統治權的現狀,而其所標榜的『松散中央』的特色,既可保留兩岸政府繼續在各自体制下推動建設与發展的空間,也可以促使兩岸朝統一的方向邁進,避免愈行愈遠,并在此一共同目標下,擴大兩岸的交流与合作,增進兩岸的了解与互信,為未來的統一奠定堅實基礎。
錢其琛的所謂『一中』新三句中說『大陸和台灣同屬于一個中國』,是一個比較務實的說法,意味著中共已愿意面對大陸与台灣對等的現實,則兩個對等政府在追求融合的過程中,若能先在兩者之上建构一個不具堅實權力的松散中央,必當有助于融合工作的順利推動。足見邦聯制亦符合新三句的精神,更值得兩岸執政當局認真考慮,讓邦聯制在這世紀之初,為兩岸開啟一扇「机會之窗」。
–本文原載《中央日報》作者為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