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中國問題專家日前在洛杉磯舉行一場研討會,論及中國在中共十六大后,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等將登場,待他們進入成熟期后,大陸的民主進程可能相當於當年台灣蔣經國時代的情況,中國的民主發展會往前邁進。
參加研討者包括前香港南華早報編輯林和立、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普拉特(TomPlate)、以及包瑞嘉(RichardBaum)、湯維強博士等人。林和立提出前述看法,并指出,中共將在二○一八年推行省級領導選舉,大陸已進行過鄉鎮領導選舉,下一步是縣級選舉,雖然并非人民直選,但已比中共委任進步。
林和立所指蔣經國時代的情況何所指,外界不清楚。但蔣經國在世時,台灣的民主規模至少已包括:一、有一個有力的反對党;二、縣市長和鄉鎮級首長、各級民代早已普選;三、報紙言論雖仍遇政府干涉,但已難全面約束輿論;四、民間呼吁國會全面改癬總統直癬全面制憲,但監於台獨和中共犯台顧慮,李登輝時代亦未能實現制憲。當年台灣的國民平均所得已近七千美元,且開放民眾出國觀光、接受外來資訊丰富,台灣社會力更十分蓬勃,不斷有街頭抗爭。
中共十六大后,第四代領導人能否步上蔣經國改革后塵,或可歸因几項變數:一、領導人气魄和處境:就像江澤民已集党政軍大權於一身,但党內保守派制衡、本身成既得利益者以及中共党內貪污腐化,使他即使有心,恐怕無力,十六大第四代接班能否順利、有無掣肘,如果忙於鞏固權力,就難以樂觀他們會推動大規模改革。
二、先內后外:十六大后大陸的工人下崗、法輪功事件、社會治安惡化、貧富分配不均等問題,恐怕不會減輕,中共第四代領導人上台后急於安內,穩定壓倒一切,難期待馬上有改革方案。
三、任何改革措施不可能自掘墳墓,即使中共推出政改措施,恐怕仍屬指導式的「民主」,縣級、省級普選雖可能實施,但共產党提名、民眾背書,會有少數「民主樣板」,但即使開放真正的政党競爭,中共仍會保有主導地位和權力,第四代亦不可能放松。
四、近年我們看到的新現象包括中央、省級及國企干部出國考察者眾多,海外留學生返國服務亦漸冒出頭,沿海省分民眾接触外來資訊和与海外來往更多,觀念開放和桎梏解禁,對匯合改革力量极有助益,但新聞如不先自由化、言論仍受箝制,政改將成空談。
五、經濟發展帶來繁榮,也開啟民智,帶來公平、參与等觀念。大陸各省近來民眾抗爭漸增,除了法輪功,諸如對勞資爭議、警察執法公平、土地征收、環境維護,聚眾發難爭取權益案例增多,和蔣經國時代前期的台灣极相像。這种「人民力量」不是中共「鳥籠經濟」的模式所可控制。
因此,未來大陸的政治改革,必然須藉由經濟、社會等較不敏感的議題點火,且必須有外來的壓力逼迫,改革開放廿多年來到底已蓄集多少能量?何种環境會促使這种壓力像「六四」一樣再度爆發?將影響改革進程。海外民運人士千万不能妄自菲薄,有誰料到台灣當年在海外叫嚷民主的反對人士,如今都成位居中樞的人物?大陸的民主化,遲早總會到來。(世界周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