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敏著《我的父親毛澤東》,真是百感交集。書中的“父親”,慈愛、和藹、親切、真誠,但在千万中國人心中,那形象又是怎樣的呢?雖然毛澤東已去世四分之一世紀,但大部分中國人仍無法擺脫他的“影子”。
或問李敏對她父親到底了解多少?這确是問題所在。但她畢竟跟他生活了十四年之久,感情非比尋常,她對他的描繪、她的所見所聞不能說沒有參考价值。讀完全書,我要說的是:她的确真實地寫出了毛的另“一面”。
李敏為四十三歲的毛和第二任妻子賀子珍所生,那是在他們走完二万五千里長征后到達的陝北。之前,毛有過五男三女;之后,賀又生了兩個女儿,但這些孩子不是夭折、送人就是下落不明,所以毛對李敏特別鍾愛,這份鍾愛貫穿毛的一生。
這里顯然有毛的“心病”:賀子珍十八歲追隨毛,在槍林彈雨中干革命,直到去世身上十七處還留有彈片。紅軍到達延安后,毛的地位改變,兩人有了距离,不時爭吵,毛對女儿回憶說:“我們兩個人一個是鐵,一個是鋼,誰都不讓誰。”應是事實。后來賀又怀孕,身体不好,決定去蘇聯治病并進修。毛极力反對,三番五次求賀回到他身邊,但賀太倔。李敏說,她母親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賀走后兩個月,江青就到延安了。李敏說,毛江的婚姻是不幸的;毛一生都非常思念愛他、愿跟他出生入死的賀──這份感情自然也投射在李敏身上。即使如此,毛也一點不嬌縱溺愛,要她磨練、培養堅強意志。毛的性格和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由此可見。
李敏用女儿眼光,多記家庭瑣事,若想在書中尋找毛的思想、謀略,怕要失望,但我卻認為,這才最真。本書不像《我的父親鄧小平》,沒有中央支持,沒有寫作班子,沒有專人審定,李敏的口述由朋友王桂苡整理;越是少人參与自然就越真實可信。
感情糾葛、家庭瑣事,一般沒多大意思,但主角若是毛這樣影響歷史的大人物,當然不同。例如,賀子珍從蘇聯回國,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江青阻扰),毛賀沒有見面。十年后,一九五九年七月,廬山會議前,毛想見賀,內因眾說紛紜,較可信的是李敏說的,毛希望跟賀商談李敏婚事。賀曾向人表示,能看看毛握個手就心滿意足,可一旦見了就大不同,可以想像,奇倔的革命老太見到為他生過五個孩子卻已不是丈夫的男人,心中波濤會有多大……
李敏透露,這次會面,雙方舊日心靈的傷痕又重新被撕裂開來,猶如在疤痕上撒了一把鹽,“至今,我仍認為,兩位老人相見不如不見”。正當毛的情緒非常惡劣,彭德怀向毛提意見,結果,“撞在槍口上”。另外一件事自然是,倘賀沒出走,江青就來不了,也許不會有毛夫人那么深地介入了文革……本書令人無法釋卷,相信是因為毛的“影子”和歷史的“影子”,糾纏在一起。
--作者為香港作家,原載《亞洲周刊》
《我的父親毛澤東》作者:李敏/遼宁人民出版社(瀋陽市和平區11偉路25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