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不知各位看沒看到這篇報道。1月15日,家住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位老人在玉泉路花鳥魚虫市場散步,突然發病,蹲在地上,現場過往行人很多,但沒有一個人施救。直到晚間,才被保安人員發現,但老人已被凍死。對于這种冷漠,過去我們談了很多,都快麻木了,今天,我們該怎樣對待這种冷漠現象。
對生命的漠視令人震惊
畢淑敏(著名作家、心理學博士):听說這件事,先是感到震惊,然后就是難過,我的心里一陣陣發冷。已經21世紀了,在北京的鬧市中,居然還發生這樣令人痛心的事。人們擁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但心靈与心靈之間卻很少交流,人与人之間的疏离和冷淡,人們對生命的漠視以及輕視,使我們經常有一种在人群中的孤獨感。對于這件事的發生,每一個北京人都應該感到內疚,并借此机會進行深刻的反省。
毛志成(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這几乎成了一個普遍現象,到處都存在著惡化——自然環境的惡化,社會秩序的惡化,人的精神的惡化。惡化的環境導致了見死不救的丑惡現象。我們必須遏止住這种惡化。
陶東風(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造成這种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缺少保障体系,他在幫人之前,他會想,如果他幫了能得到什么?本來有些人是想幫,但一旦幫了怕引來麻煩,那樣他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對自己很不利,社會上确實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幫不如不幫,況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為一個口頭禪,是很多人的做事原則。
哪里出了毛病
毛志成 我們目前的現狀是對這方面宣傳不夠。總是做一點表面文章,出點事,大伙指責指責,說兩句,就沒事了。有誰真正反思過這种現象?結果,現象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多少年了,我們一直在談,但是談到現在,也沒有出來一個真正的有效机制。如果再不采取辦法,會更加惡化。這其實是一個信號,看似一個小火星,但這個火星太大了……
畢淑敏 關于道德滑坡,這些年已經講得很多了,我想,很重要的也是很直觀的原因就在于,在人与人的關系中,我們越來越多地講利益的交換,人情厚薄全靠金錢來衡量,人的生命的价值,超越個人利益与小圈子關系的生命之愛似乎很少有人講。本來,在我們的傳統道德中就有一种以家庭或血緣為中心的傾向,我們習慣于根据關系的親疏遠近來決定如何做一件事。如果与我無關,我們就可能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學會了只尊重一部分人,而不尊重另一部分人。這种歷史的陰影現在是不是還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毛志成 我們缺乏机制,好人能有好報嗎?人与人之間缺乏信任感,見了陌生人都有一种陌生感,個人主義太嚴重。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個結果呢?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有很多太自私的東西,急功近利,小農意識嚴重,大小農,小小農,都擺脫不了小農意識的劣根。
我們面臨什么樣的后果
毛志成 如果按照這樣一個情況發展下去,人變得越來越相互仇視,以至于會欣賞別人的苦難,拿別人的苦難當快樂。社會若發展到這种地步,那就太可怕了。人際關系冷漠并不是一個小問題,如果我們天天關心娛樂,關心邊緣問題,這個社會的精神指向都沒救了。經濟上去了,社會風气惡化了,還有什么意義呢?鄧小平在世的時候曾很清晰地談到過這一點。
陶東風 每次談到這些的時候,我總有一种無力感,這种現象發生的次數太多了,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缺乏對一個生命的基本尊重。我們很少把生命當做一個生命來對待。
畢淑敏 人應該無條件地愛一個人,尊重一個人。同為人類,我們應該熱愛每一個生命,這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積极成果。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講,這也是人格健康的一种体現。人是生而平等的,在一個生命遇到困難的時候,其他生命應該伸出援手。經常听到有人談起道德重建,都有很好的构想,依我看,最迫切的,是在公眾中開展這樣一場大討論:人与人之間能不能有無條件的愛?應該不應該無條件地尊重人?如果人們能在互愛、寬容、理解、尊重這些方面取得共識,那么,我們才擁有了重建公民道德的社會心理基礎。
毛志成 我認為,像這樣的問題,必須有專人和專門的社會机构來做。如果沒有相應的措施,沒有人來專門研究這些問題,比事件本身還可怕。有識之士,不能只顧自我。對此,我們要批判,要憂患。如若不然,長此以往,我們的道德体系可怎么辦呢?我痛心,但我無能為力。
陶東風 我真的希望社會能迅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体系,同時,也渴望人的良心的覺醒。
(轉自<<思想的境界論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