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7日訊】 盡管諸多統計分析數据指出,今年全球半導体產業成長率將趨緩,台灣相關厂商的投資計畫卻還是時有所聞;各种投資計畫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半導体晶圓厂海外擴厂有增加的現象。台灣堪稱全球半導体發展重鎮,在產業密集分工下,仍然留不住厂商的腳步,實在令人汗顏。
厂商向外擴展,當然有許多的誘因与考量,但是以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結构之完整,原本理應是晶圓厂最接近客戶与家園、最佳优先考慮設厂的地點;然而近一年來先有中芯与宏力在大陸建厂,其后聯電赴新加坡投資、旺宏亦將于近日前往以色列合資設厂,除了厂商的商業利益考量外,很難令人不怀疑台灣在半導体產業環境上是否出了問題。
綜觀大陸、新加坡、以色列等地,我們很容易發現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大陸的狀況媒体討論已多,自不必在此多言;新加坡政府對于聯電要到該地設厂,也給予了相當程度的优惠,至于以色列,除了和前兩者一樣有租稅优惠外,對于晶圓厂更給予38%的資金補貼。光是成本問題就足夠讓厂商趨之若騖,人才的充分供應更是一大誘因。反過來看看台灣,雖然厂商的家在這里,許多客戶在這里,但建厂的條件正不斷惡化。政府非但不能給予如以色列一樣高的補助經費,還一度考慮課以較高稅率、國家稅賦外還需要繳交地方回饋金等;設厂外在環境方面,業者也面臨了土地取得困難、水電供應不穩定和環保紛爭等困扰。
除了政府在鼓勵措施上不夠積极外,施政的不可預測性恐怕也是使外移誘因增強的一大動力。產業政策不穩定帶來的副作用极大,政策不穩定即是經濟不穩定的代名詞,不僅厂商無法在營運方向上進行長遠且一貫的規划,政治不安定引起的股市蕭條,也使厂商不能順利募集資金,必須花費相當心力處理財務調度問題。 自從資訊產業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支柱后,各國為了創造經濟競爭力,無不加強半導体發展比重;在整体景气趨緩時,如何爭取有限的投資資源,更成為各國政府努力的目標。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在這一波不景气中能獲得最多投資計畫青睞的國家,未來將可以具備最有利的競爭條件。
半導体產業由于投資金額龐大,厂商在進行任何一項建厂行動時,都特別仔細加以評估,以避免任何風險發生。由各國和本地投資環境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將產業上、下游關系排除在外,現在的台灣并非最佳投資選擇;而縱使把產業環境考慮在內,如果在不安定的政局下,投資國內所能帶來的效益,仍然必須打一些折扣。
在大陸、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亞太地區國家強力競爭下,台灣正面臨了嚴酷的考驗,如果執政机构仍執迷于權力斗爭,勢必在土地、環保抗爭等問題外,為投資環境投下惡化因子。台灣二十來年努力創造的產業分工机制舉世稱道,若仍不能留住厂商腳步,執政當局實在應該仔細檢討,如何創造出一個讓產業能夠安心的投資空間;產業走了,任何口號都只是空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