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5日訊】自去年11月9日上海文管會考古部一干專家二下廣富林,備受各界矚目的2000年廣富林野外考古發掘工作已進入尾聲。此次考古發掘究竟有何新發現,到底有沒有傳聞中的湮沒于地下的漢代上海最早的市鎮、最古老的宮殿?新春佳節剛過,記者再次尋蹤佘山腳下。
据解放日報報道,在廣富林村,公路邊百多米處的冬日田野,十數個16平方米大小的發掘工作面、一人多深的坑里,考古隊用洛陽鏟揭魚鱗般層層掘。市文管會副主任、考古隊隊長宋建興奮地介紹:“入場至今的70多天里難得一周放晴,原計划發掘面積為500平方米,現在只發掘了335平方米,盡管天時不利,但收獲還是出乎意料,沒想到廣富林地下的內容如此丰富。”
發現大型墓葬群
宋建說,原本以為去年發掘出2座良渚時期墓葬的2號區域,今年至多再能發掘出六七座。不曾想,撤去浮土,挖下去居然又發現了21座墓葬。這23座墓葬,均有長方型墓坑、凹弧型獨木棺和陪葬品。值得注意的是,棺中那些人頭骨的朝向皆為210度西南方向,還首次在良渚文化時期太湖地區發現嬰儿葬和罕見的二次葬形式。23座墓葬均有石塊為墓上標志,墓地上留下紅燒土和許多小片黑灰,有過以燒火為“燎祭”的祭祀形式。在一大批陪葬品中,還發現了夾砂紅陶三口帶流壺、腰鼓杯、彩繪雙鼻壺等罕見的良渚文化陶器。一件作為祭祀禮器的石鉞,圓孔滴溜圓,如何在堅硬的青岩上打磨鑽透出如此圓的孔,5000年前祖先的智慧讓今人嘆為觀止。
宋建說,在275平方米的2號區域,發現這么多的以統一習俗和形式下葬、祭祀的良渚時期的墓葬,表明了這是同一部落或同一村落的家族葬。中國考古學會理事、73歲的中國考古學家黃宣佩說,大型墓葬群的發現,表明了廣富林很早就是先人栖息居住之地,而發掘出來的一系列制作精良的陪葬品,也有力証明當時的上海已經擁有先進的陶器、玉器制作技術,古文化已經進入一個文明時代。這些,都印証了上海在長江流域文明起源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揭開豫東一支中原人去向
距2號發掘區東北向180米處的1號發掘區,于去年底開始探掘。這一挖,竟挖出了長江下游考古中從來沒發現過、顯然不同于良渚時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新的文化遺存。它們究竟來自何方?考古隊員們先是狐疑繼而激動得几欲歡呼:考古史上遺存的一樁懸案要水落石出了。
距今4000年前左右,居住在豫東地區屬河南龍山文化年代的一支中原人突然在其發源地玉油坊消失了。他們為何消失,去向哪里,這在考古界一直是個謎。前几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尋找先商文化發源地時發現,這支中原人是受當時豫東洪水侵襲而被迫遷徙的,蘇北高郵興化地區曾經出現過他們的足跡,然而由于興化地區屬于里下湖沼澤湖泊地區,生存條件极不理想,在极短的時間里他們又像霧一樣蒸發了,下落依然不明。
當這些有繩紋、籃紋、葉脈紋等帶有河南玉油坊文化特征的陶片陶器在廣富林1號發掘區出土時,聞訊赶來的江浙滬考古專家們惊喜地确認:那支豫東地區的中原人,在興化作短暫停留后,最終南遷上海!
這是迄今為止廣富林考古發掘最為重大發現,它表明上海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成為外來移民地區,有了外來人口。意義還不僅于此,廣富林龍山文化遺存在環太湖地區的首次發現,為探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兩大文明發源地的交匯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新材料;也有力地証實了上海的歷史悠久,古文化的丰富。至于這些中原移民如何在上海地區生存,如何与良渚時期后的本地人相處,這目前還都是個謎,有待于今年11月的正式發掘。
續寫漢代市鎮傳說
此次考古發掘中,漢代宮廷建筑材料的發現范圍繼續擴大。距去年發現漢瓦、子母磚等漢代建筑材料的1號發掘區正西方向100米處,今年考古探掘的新點上,繼續發現漢瓦、子母磚等漢代建筑材料、東周-漢代的遺存和青銅生產工具。對此,宋建認為:考古隊原來估算的“四合院”級的大型建筑遺跡將大大擴大,可以肯定,廣富林的地下湮埋著漢代一處非常重要且具有相當規模的城鎮遺址。隨著今后的發掘,上海最早的城鎮遺址必會撩開神秘面紗。
廣富林遺址面積究竟有多大?
過去估算10万平方米左右的結論將被推翻。
据節后赴廣富林遺址進行2000年度野外發掘掃尾工作的上海文管會考古部專家稱,下階段,考古隊除了將已經發掘出土的10余件玉器和100多件陶器進行清洗、拼對、修复、复原、編寫發掘報告外,還將對廣富林遺址進行全面勘探調查。
据介紹,廣富林遺址原來調查范圍僅限于申涇塘北岸,遺址范圍為10万平方米。而今后的勘探調查主要將在沈涇塘南岸進行。据當地村民反映,沈涇塘南岸過去曾有不少人挖到過鹿角和陶片,至于這片遺址面積大到什么范圍,專家們認為兩個月后就能見分曉,“前景應當非常樂觀”。
廣富林,蘊藏丰富頗值深究
上海目前經考古發現的古遺址有29處,其中松江佘山廣富林包含內容最丰富,最具研究价值。
江浙滬考古學界、上海歷史學會不少專家學者親臨廣富林考古發掘現場后認為,廣富林遺址發掘最重大意義是發現了外來文化類型--河南龍山文化。這個文化層的發現,大大提前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兩大文明交流的時間。在廣富林考古遺址中發現,在西周等自然堆積層下,上面是龍山文化,下面緊挨著良渚文化層,這种上下層疊壓、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層,環太湖地區絕無僅有,浙江和江蘇過去亦都從沒有發現。廣富林完好丰富的龍山文化遺層,從時間上解決或墊補了5200—4200年良渚文化和3800年前馬橋文化之間存在的斷裂与空白,也為過去考古學界長期爭論探討南方良渚文化為何突然消失、去向哪里提供了開啟歷史迷宮的一柄鑰匙。
考古詞條:良渚文化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种文化,1936年首次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最具代表性的遺物是造型規整、表面光亮的漆黑陶器,有相當發達的農業。約距今5300年—4200年。
龍山文化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故名。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生產工具有發達的磨制石器,陶器以灰陶為主。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有較發達的畜牧業。河南龍山文化年代,約為距今4000年。屬父系氏族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