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外交官“滯留”美國 情報机构“斗法”升級

標籤:

【大紀元2月4日訊】1月31日,美國官方宣布,俄羅斯駐紐約聯合國外交使團的一名外交官謝爾蓋‧特列契亞科夫決定攜同妻女“滯留”美國。由于這是“冷戰”結束以來首次發生俄羅斯駐美外交官“叛逃”事件,因而引起各方的格外關注。同一天,美國、英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國家的媒体迅速報道了這一事件。

  外交官神秘出走

  俄羅斯外交部一高級官員日前証實說,特列契亞科夫去年10月攜妻子和女儿“不辭而別”,离開了俄羅斯駐聯合國外交使團在紐約的駐地。事發之后,俄駐紐約聯合國外交使團向美國有關方面提出咨詢和交涉,希望能与特列契亞科夫見面,以确認他攜妻女“出逃”是否受到外界的脅迫以及他們的人身是否安全,但是一直未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答复。

  “冷戰”結束以來,盡管俄美之間不斷在間諜与反間諜方面互相較量,但雙方人員的“叛逃”已十分罕見。此次作為俄羅斯駐聯合國高級外交官的特列契亞科夫在美國“滯留”不歸,多年來尚屬首次。

  “滯留”充滿“懸念”

  特列契亞科夫是俄駐聯合國大使拉夫洛夫的得力助手,前途一片光明。因而,他這次突然“滯留”美國多少讓人感到有點摸不著頭腦。目前,特列契亞科夫是否向美國方面提出政治避難,如果提出政治避難是出于什么原因,還都是“懸念”。俄羅斯駐聯合國外交使團的新聞發言人斯別蘭斯基說,特列契亞科夫也許是打算在自己的外交官任期結束之際在美國找個工作謀生。如果他真是想留在美國謀生,“滯留”的确是個“捷徑”,否則他還要辦理方方面面的各种繁雜手續才能得到在美國的居留權。

  俄羅斯媒体的報道則認為,特列契亞科夫“出逃”十有八九与外國情報机构有牽連。美國方面不僅對特列契亞科夫的“非法移民”行為不持异議,而且協助其躲避俄羅斯方面的查尋。有的美國媒体猜測說,此次“出逃”的特列契亞科夫正是九十年代中期任俄羅斯駐伊朗大使的那個特列契亞科夫。他可以提供美國感興趣的許多情報。俄羅斯外交部對此予以反駁說,曾任俄駐伊朗大使的特列契亞科夫目前在莫斯科,任俄外交部獨聯体一司副司長。

  新一輪間諜戰

  有關俄駐紐約聯合國使團外交官特列契亞科夫“滯留”美國一事如何解決尚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這是俄美情報机构不斷“斗法”的一個新回合。

  俄羅斯國外情報局新聞中心負責人拉布索夫認為,按照慣例,關于“出逃者”的情況是不予公布的。此次在時隔3個多月后“披露”特列契亞科夫“出逃”事件并非偶然,美國情報部門肯定自有目的,并且很可能与俄羅斯印刷出版英國前諜報人員理查德‧湯姆林森的《大決裂》一書有關。這本書披露了英國情報机构軍情局6處的工作程序系統、諜報人員名單等大量机密,因而使英國大為惱火。英國情報部門還認為,俄羅斯的情報部門与這本書有所干系。英美兩國情報机构合作關系歷來密切,誰能說美國此次公布特列契亞科夫“出逃”事件不是美國刻意在為英國“盟友”出出這口“惡气”而為的呢?


    相關文章
    

  • 史海解秘:我在林彪出逃后的一段經歷 (2/3/2001)    
  • 日本禁止外交官收禮 (2/3/2001)    
  • 快報: 俄國外交官叛逃美國 (1/30/2001)    
  • 俄外交官酒后開車撞死加拿大婦女 (1/30/2001)    
  • 第一位女外交官撞響了春天的鐘聲 (1/28/2001)    
  • 日外交官挪用公款即被免職 (1/25/2001)    
  • 以色列表彰“中國辛德勒” (1/23/2001)    
  • 江氏政府及外交官何時才懂得“羞恥”二字 (1/20/2001)    
  • 林北望: 美外交官的教戰手冊 (1/18/2001)    
  • 駐美大使李肇星被撤換內幕──中共對美外交「拉關系走後門」 (1/17/2001)    
  • 北韓將是外交生手布希的頑強對手 (1/16/2001)    
  • 中國外交官:我是這樣被貧鈾彈“擊中”的 (1/15/2001)    
  • 中俄擬年中結盟共抗美國NMD (1/13/2001)    
  • 瑞典外交官瓦倫伯之迷 (1/13/2001)    
  • 駐蒙外交官:我在林彪出逃后的一段經歷 (1/12/2001)    
  • 中國外交官核輻射中毒 (1/11/2001)    
  • 歐洲外交官奴役女佣触目惊心 (1/10/2001)    
  • 巴布亞新几內亞緊急召回一駐澳外交官 (1/9/2001)    
  • 澳外交官獲准探視兩在老撾被捕的澳人 (1/6/2001)    
  • 美變調勸吁中國改善人權 (12/29/2000)
  • 相關新聞
    澳外交官獲准探視兩在老撾被捕的澳人
    巴布亞新几內亞緊急召回一駐澳外交官
    歐洲外交官奴役女佣触目惊心
    中國外交官核輻射中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