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8日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近些年來“經濟節奏”的悄然放慢,正使國民經濟每年為此而蒙受至少上千億元人民幣的巨額隱形損失,由此建議國家的經濟決策部門盡快實行“第三次轉變”。
据中國商報報道,日前由中國社科院舉辦,由來自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農業部等部門的官員和專家參与的一個“十五”期間中國流通領域問題与對策研討會上,有關專家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背后其實潛伏著必須引起高度警覺的新危机,那就是“經濟節奏”的悄然放慢。由于忽視和輕視“經濟節奏”問題,對工商企業資本周轉速度放慢和庫存增長缺乏足夠的警覺,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付出了過高的資本投入和消耗代价。
專家以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九年間的工業企業為例研究發現,雖然從總的趨勢看,國有工業企業流動資本總量和增長幅度都在上升,但資本周轉速度卻是下降的。一九九九年比一九九二年工業流動資本占用增加了百分之二百零七,而周轉速度卻只相當于一九九二年的百分之七十二點七,下降了二十七點二個百分點。這也就意味著在一九九九年三万億元流動資本占用中,有至少八千四百四十三點六億元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和“無效益的”。
企業資本周轉速度下降的另一种表現是庫存的上升。截止到一九九六年底,全國各類企業庫存總值超過三万億元,其中滯銷積壓產品約六百多億元。
專家分析認為,造成中國經濟節奏不快、工商企業資本周轉緩慢、庫存過多的主要原因,除了產業結构不合理之外,還与商品流通領域狀況不佳、發展滯后有直接關系。
為此,專家建議,“十五”期間,中國有必要在原有的“經濟体制轉變”和“增長方式轉變”兩個轉變基礎上,增加“加快經濟節奏、加快資本周轉和流通速度為核心、推動國民經濟進一步動態化”的“第三個轉變”,政策設計要有利于企業從周轉和流通速度,向節奏要效益,喚醒、激活已經投入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