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峰:別太高看格萊美

標籤:

【大紀元2月28日訊】格萊美音樂獎日前頒獎,成為大小媒体爭相報道的熱點。《青年報》記者采訪了著名樂評人王曉峰,請他就日前轟轟烈烈的格萊美音樂獎本身談談看法。
  
  記者:現在大家對格萊美很關注,你怎么看?
  王曉峰:我覺得從潛意識上講,包括媒体,不是關注這個獎項本身,而是關注一种外來文化,确切地說是關注一种娛樂,而不是對音樂本身關注的審美心理了。以前誰獲得什么獎大家還較較真儿,現在老百姓覺得這東西就是挺好玩的,就是一個熱鬧。
  
  格萊美的產生很簡單。1955年,美國當時5個大的唱片公司的企划湊到一塊儿說起來:“電影有奧斯卡獎,電視有艾米獎,舞台劇這塊儿有托尼獎,惟獨音樂,在美國影響力也不算特別小的,卻沒有一個獎。咱們弄一個吧。”于是1957年美國“國家科學和唱片藝術學院”成立,宗旨就是獎勵一年中在音樂發展過程中有特殊貢獻和成就的音樂家和唱片。隔了一年,他們就頒獎了。然后年复一年,格萊美獎就這么延續下來,一開始它特別混亂,媒体也壓根儿不把它當回事儿,甚至覺得它是唱片業的大笑話。
  
  記者:可它越來越火怎么解釋呢?
  王曉峰:到了大概1971年吧,從電視台開始轉播頒獎開始,格萊美的名气才一點一點地大起來。到1985年麥克爾格林當了這個學院的主席,他上任之后通過几項改革使格萊美獎變得越來越專業了,這樣它那种商業的效果馬上就顯出來了。到1997、1998年的時候,格萊美獎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全球性的東西了。但在這當中,格萊美的評選結果始終是受到爭議的,它的“最佳”總是不夠有說服力。
  
  反過來我覺得中國人面對這個大獎的時候,有一种潛在的危險。人家是把這個東西當成一种娛樂,我們是把這個東西當成一种音樂、一种審美。這是兩种不同的檔次,現在美國人當成娛樂的東西我們當成審美,那我們這個審美的標准實際上就是人家娛樂的標准。我覺得這么多年都在炒作這個格萊美獎,我們也應該交待給中國大眾格萊美獎是個什么東西,它的標准是什么。大家把它當成一個娛樂來看我覺得最恰當,沒必要看成一個很高的,很權威的獎項。
  
  記者:那么格萊美對于國內的頒獎總還是有些借鑒吧?除了形式感上,比如怎么把一個晚會做得活色生香?
  王曉峰:我覺得与其說我們每年伸長了脖子等待這個格萊美獎,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网,把我們國家的這些文化娛樂活動搞得像那么回事,別弄一個就是一個大笑話,弄得客觀一點,專業一點。格萊美獎至少在投票這塊儿,你不可能左右2000多個評委,除非你花錢買斷所有的人。
  
  記者:現在有一种想法,想在中國弄一個“中國的格萊美”,他們看中的是它那种很明晰的分類。
  王曉峰:我覺得格萊美獎,在中國要操作的話,還存在一定的距离,不是說想做就能做成的。格萊美最早只分了八大類,到最后它分的類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有一百類了。這种分類是根据時間而變化的,一則音樂涵蓋的范圍比較全,二來它經過不斷地這种調整,迎合市場和大眾。反過來你說中國吧,就沒法分類。男歌手一個樣,女歌手一個樣,現在區分歌手居然要用嗓音來區分,這都是特荒唐的事情。(摘自:羊城晚報)

相關新聞
「喜劇很難啊」 基努李維膝蓋受傷 像薯片般裂開
《腦筋急轉彎2》登全球動畫榜首 影史排行13
萊恩雷諾斯公開1歲半老么名字 性別仍成謎
席琳狄翁小時貧困 母愛是自己巨大的基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