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4日訊】 走親訪友中曾發現一种見怪不怪的現象,孩子們吃飯時的形象很不雅觀。有的在大人尚未坐好時,便不管不顧地挑自己愛吃的食品狂啖;有的踩著椅子用手抓菜,弄理滿桌狼藉;有的竟然不准別人動用自己的“專利”菜肴,致使來訪客人异常尷尬……
孩子的“吃相”看來似乎是個小問題,然而它卻在幼儿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層不文明、不禮貌的陰影,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顯然是不利的,更是一項應予重視的家教內容。事實說明,家長的溺愛、對子女的百依百順、不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是造成眾多小“皇帝”不會文明用餐的主要原因。鑒于此,父母從吃飯這一生活項目入手,對孩子進行勞動、禮貌和勤儉等基本做人之道的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首先,家長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整洁、舒适的用餐環境,使他們產生一种吃的“興趣”。現在不少孩子是被迫張口吃飯的,這与雜亂無章的用餐環境有著直接關系,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孩子進行飲食衛生的教育,諸如飯前要洗手、進餐時不宜大聲說話、保持飯桌整洁等等。
其次,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比如飯前應該自己動手擺桌椅,并幫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端菜、盛飯、放筷子。飯后,也要主動收拾餐具、擦試桌面。這些良好的習慣,不但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及光榮,還讓他們從小關心、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文明用餐的內容還有許多,如吃飯時要坐正;咀嚼時不應發出難听的聲音;要等全家人都坐好后自己再動手夾菜吃飯;有客人就餐時更應講文明禮貌,恰如其分地使用“請”、“謝謝”等用語。
父母除了講清道理,循循善誘之外,自身的表率作用,更是教育子女文明用餐不可忽視的手段。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海姆‧呈偌特說,小孩子開口要東西,做父母的想說“不”,又怕傷了孩子的自尊,怎么辦?可以有四個階段的“不”的說法。
一、首先,承認孩子的愿望。比如說:“你今天晚上想看電影?”
二、明确表示這個愿望能許可的范圍。比如說:“我們家有個規矩:上學的晚上不能看電影,記得嗎?”
三、最好還表示這個愿望能夠有條件地實現:“星期六晚上可以了。”
四、給孩子表達失望或生气的机會,以求心理平衡。比如說:“我知道你討厭這個規矩,等你長大了,我們一起來改變這個規矩好嗎?對你來說,最好是每晚都可以看電影,是這樣嗎?”
這個方法,就是部分地承認對方說法正确,可使對方較易接受“不”。不僅适用于小孩,也可用于大人。(閩西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