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情報机构“智擒家賊”

標籤:

【大紀元2月21日訊】被控為雙重間諜的前美國聯邦調查局反間諜專家漢森被捕后,該情報机构官員稱漢森專業素質高,故在15年“鼴鼠”生涯中始終免于暴露自己。

目前,美國當局還在評估漢森的諜報活動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多大多深的危害。

專業素質

但正如聯邦調查局官員在一份長達100頁的証詞所說,漢森利用他作為美國反間諜特工而接受的專門訓練、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在其“鼴鼠”生涯中始終免于暴露自己。

漢森行事作風謹慎、專業。聯邦調查局局長弗里說,漢森甚至對莫斯科的聯絡人員都不透露身份。美國方面相信,俄羅斯情報部門在星期二公布漢森被捕消息之前并不知道他的姓名和雇主。

弗里不能具体解釋為什么漢森充當“鼴鼠”如此長久而不被發現、為什么最后開始怀疑他,有關方面又是如何對漢森進行秘密調查的。

他只是承認,漢森“專業技術高超”,聯邦調查局并不是碰巧抓到了漢森,而漢森雙重間諜案也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自愿

据資料顯示,漢森在1985年自愿成為克格勃特工。當時,他正在聯邦調查局紐約分局的情報部門工作,擔任一個反間諜行動小組的組長。

對漢森的控罪中最關鍵的一條是,他向克格勃透露了3名為美國工作的俄羅斯雙重間諜的身份。

這3人都在前蘇聯駐華盛頓使館工作,回國后即被莫斯科當局以間諜罪逮捕起訴,其中2人后來被處決,另一人被監禁,后來獲釋。

關于漢森向克格勃毛遂自荐的動机還不清楚,但根据一封從他家搜出來的信件,他少年時受到有關英國老牌特工、雙重間諜菲爾比諜海生涯書刊的影響,決定日后也要走這條路。

這封信据信是去年3月寫的。信中似乎表露了他對自己是否神智清醒、正常產生了怀疑。

順藤摸瓜

弗里說,漢森案不是偶然的。數月前,聯邦調查局一次內部調查表明,該机构內部有“鼴鼠”。聯邦調查局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國務院及司法部隨后便展開了聯合調查。

調查人員對漢森跟蹤監視了至少四個月,監听了他的電話,秘密搜查了他的住宅。

調查過程中,聯邦調查局獲得一份俄羅斯情報部門的原始文件,其中形容的美國特工与漢森相符。這成了調查的轉折點。

聯邦調查局特工還秘密地截取了据信是俄羅斯特工放在秘密交接點讓漢森稍后去取的5万美元現金。

酬金15万美元

漢森被控在過去15年中,從莫斯科接受了60余万美元現金和价值80万美元的鑽石,作為提供情報的報酬。

他上周日(2月18日)被捕時,据稱剛把一包机密文件放在弗吉尼亞州維也納一個公園里的秘密交接點,留待俄羅斯特工稍后來取。

据信,漢森的諜報活動与較早時發生的間諜案和國家安全調查案有關聯,其中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前蘇聯間諜奧爾德里奇‧埃姆斯案等案件。

漢森也許向俄羅斯証實了埃姆斯向莫斯科提供的資料,那些資料導致美國諜報人員的死亡。

檢控官表示,如果對漢森的控罪成立,他可以被判死刑和280万美元的罰款,即他被控出賣情報所獲的兩倍。


    相關文章
    

  • 涉嫌為俄羅斯竊取情報 美國FBI特工可能被判死刑 (2/21/2001)    
  • FBI特工因涉嫌為俄偷情報被捕 (2/20/2001)    
  • 遠華案賴昌星又爆內幕:曾安排台灣特工到大陸談判 (2/17/2001)    
  • 中情局開發上网匿蹤術 數千名网上特工得以遮面 (2/15/2001)    
  • 以色列擊斃阿拉法特保鏢 (2/13/2001)    
  • 【紀元專欄】凌鋒:西方國家需警惕中共特工的滲透 (2/13/2001)    
  • 白宮門外射冷槍 警方細述始末 (2/10/2001)    
  • 四川一警察竟攜帶特工專用防暴手槍乘飛机 (2/8/2001)    
  • 白宮外今晨響槍聲 (2/7/2001)    
  • 美國白宮外槍手開槍被制服 (2/7/2001)    
  • 前律師稱白宮外槍手對IRS不滿可能是開槍動机 (2/7/2001)    
  • 獨行槍手白宮中槍 (2/7/2001)    
  • 湯克魯斯离婚內幕揭秘 (2/6/2001)    
  • 俄成功解救美國人質 普京對特工机關表示感謝 (2/5/2001)    
  • 跳遠女皇德雷克斯勒原是東德間諜 (2/3/2001)    
  • 克格勃最崇拜007 (2/2/2001)    
  • 賴昌星再爆駭人听聞:十年為兩岸特工 (2/1/2001)    
  • 走進間諜奇幻世界 (1/31/2001)    
  • 戈爾切爾西 保護期延長 (1/26/2001)    
  • 美國特工偽造邀請信 博羅金被騙到美國入獄 (1/26/2001)
  • 相關新聞
    美國特工偽造邀請信 博羅金被騙到美國入獄
    戈爾切爾西 保護期延長
    走進間諜奇幻世界
    克格勃最崇拜007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