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1日訊】 科學家認為,嬰儿出生時擁有一种叫做“完美音調”的辨音能力,可當他們長大之后,這种能力就消失了,這是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不需要這种精雕細琢的听覺能力。
据BBC報導,這是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心理學家提出來的新理論。
這位心理學家認為,正是嬰儿具有完美音調(或者叫絕對音調),也就是識別音符的能力,幫助了他們在后天學會說話。
一旦學說話的過程完成之后,嬰儿的完美音調系統就消失了,除非學習一种樂器,或者學習語調表意很強的語言來刻意培養這种能力。
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公布了這項研究結果。
“標准衝動”
在實驗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給成年人和8個月大的嬰儿播放長段的音樂。
圖:科學家給嬰儿播放音符
他們發現,如果在實驗中稍微改變相關音符的順序,成年人不會察覺,但嬰儿能夠發現個中的區別。
這個科研小組說,他們注意到大量的研究文獻認為,如果嬰儿長時間听到相同的音符,他們會感到厭倦,他們的注意力也會不再集中。
科研小組把這种現象稱為“嬰儿的標准衝動”:對新鮮的東西-樂曲有變化-感興趣,而對已經熟悉的東西-再听一遍原來的樂曲-就不太感興趣。
課題組的珍妮‧扎弗蘭教授与她的同事們在實驗中發現,在把一節樂曲重复播放几遍之后,他們再給嬰儿播放音符序列稍有變化的樂曲,嬰儿就能識別兩者的不同,并表現出對新序列音樂全神貫注。
科學家們認為,這就是說,嬰儿能准确辨別出兩個序列不同的樂段。
扎弗蘭教授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發言說,在學習說話時,這种确切辨認不同音調的能力幫助了嬰儿。
她還說,但她不理解為何大多數人在后來失去了這种能力,這應當是在童年期失去的。
維續能力
扎弗蘭教授推測說,“我猜這大概是因為這种能力不太有用吧。”
圖:美國科學家扎弗蘭教授提出了嬰儿完美音調說
她說,“因此,除非此人在今后成為音樂家,有必要學會記住音符,或者學會類似越南語和漢語等語言,否則這种能力會消失。”
在漢語里,同一個字用不同的聲調發音就表示不同的意思。
對嬰儿的完美音調系統來說,要么在后天使用它,要么這种能力會消失。
扎弗蘭教授說,已有很多研究文獻顯示,在那些從小就學習樂器的人當中,他們都有更能識別絕對音調的能力。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盲人識別絕對音調的能力也很高,這是因為他們需要這种能力。開動的汽車聲音或者某人的走路響聲可以為盲人提供重要的空間位置信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