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近日,中國政府舉行隆重儀式,頒發了第一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名得主各獲得獎金500万元人民幣,兩名幸運的得主分別是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7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前者為數學家,后者為雜交水稻專家。
此次頒獎,除授出“最高”獎之外,還有其他獎項,共2612人獲獎。有關報道稱,頒發數目空前的巨額獎金,是展示當局“科教興國”的決心和對杰出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視。
設立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顯然是效法國際上的諾貝爾獎,500万元的獎金數目,也相當于八十年代的諾貝爾獎金數目。在科技領域里,中國大陸的學者至今与諾貝爾獎無緣。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或許有助于提高中國學者的自信心。
然而,中國設立和頒發這一大獎,卻存有一系列疑問。諸如,評委如何組成?評選過程怎樣進行?評選結果如何揭曉?這三道重要的工序,都不透明,更未公開,在外界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突然公布和頒發,使人們有理由怀疑,大獎的評選是否公道?在人才輩出、精英哨萃的科技界,能否服眾?
另外,評選中有否摻雜政治標准?如“四個堅持”、“三講”之類,根据中國當今的風气,這是极可能的。比如,很顯然的,反對三峽工程的專家,勢必与該獎無緣。同情或練習法輪功的學者,勢必也与該獎隔絕。而肯定地,一旦摻入政治標准,這一所謂“最高”獎便大失光環。
中國知識分子受政治的擺布由來以久。五十年代末,便有錢學森等人親自出面,証明“大躍進”的正确性,証明農田單位畝產“可以無限提高”。与錢學森同時代的大多數知識分子則受到毛澤東的無情迫害。
到了鄧小平時代,雖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規定知識分子的從屬地位,卻在這八個字中暴露無遺。江澤民時代高唱“科教興國”,卻只是把科技、教育,當做工具,為“保持社會穩定”服務,即為執政者的利益服務。持不同政見的學者,仍然遭到排斥,甚至監禁。
這次頒發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位得主雖然名義上獲得500万元人民幣,但卻被規定:其中,50万元用于獲獎者“改善生活”,450万元作為獲獎者自選科研項目的經費。這一規定,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因為從國際上的慣例來看,任何獎項,都是毫無保留地頒發給獲獎人。獲獎人如何支配獎金,完全是他們自己的事。大多數獲獎人,通常會將所獲獎金,投入新的科研項目;或者用于設立一個有益于相關事業發展或公眾利益的基金會;或者把獎金徑直捐獻給某些同類性質的基金會;甚至直接捐獻給慈善机构。
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使用的規定,反映出中國有關決策者,至今仍然受計划經濟思維模式的束縛;這种“留一手”的做法,也反映出他們對獲獎人的不放心和不信任;同時也使獲獎人失去了獲獎后可能再次奉獻社會的表現机會。
(2/20/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