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蘭花大王」,「大觀園」葬花作結
【大紀元2月18日訊】這是一個延續三代的花農的故事:林肇熙与父親四八年由新加坡來港,于鑽石山大□村興建「大觀園農場」,引進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蘭,成為香港的綠化先鋒,獲得政府獎狀獎杯不下八百余件,也被傳媒封以「蘭花大王」的美譽。七六年父親去世,林肇熙遵父囑,續以美化香港為己任。辛勤耕作半個世紀,現年八十一歲的林肇熙眼看是時候將父業子傳,卻不料政府下令清拆大□村,全港
最大的寮屋區即將片瓦不留,林伯園內的三千多盆奇花异蘭也將無處容身。得不到應有的賠償,自己又無錢買地,政府正式清拆的前一晚,林伯挖了個深坑,將三十多盆蘭花投入黃土,揭開了葬蘭的序曲,故事也漸入尾聲。
「大觀園」似乎總逃不了沒落的命運。《紅樓夢》的「大觀園」以林黛玉葬花作結,現實的「大觀園農場」,林伯葬蘭是向天發出的最后一記怒吼。
大觀園農場在五、六十年代顯赫一時,是香港最早引种蘭花也是目前保留最多名貴品种的蘭場,像价值五万元、現已失傳的岭南名种秋蘭,林伯園內仍有四、五盆,余下的那些,總值几近五百万。最新消息是房屋署后天將絕水絕電,五十三年家業一朝盡喪!
這些日子,大觀園气氛明顯不同:清清靜靜的,听天由命的。怒气,都寫在橫幅上,挂在樹干上,甚么「仟狀訴冤情,港府營悲城」之類。旁邊,「大觀園農場」、「環保先鋒」的牌子下面,就埋了三十二盆蘭花的土坑,埋完翌日,已被人盜走几盆,真個是趁火打劫。
大觀園不是沒有經過風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兩次十號風球,水浸到過膝蓋,園內五成以上的花卉被毀,損失以數万計。這是天災,避無可避。
大□村清拆,林伯兩老和大儿子要遷去三百余尺的公屋,人是其次,問題是「居住」在一万八千尺農場的二千八百盆蘭花和五百盆雜花,政府卻不肯提供地方安置,草草賠了一百六十万了事。
「西貢的地皮,少說也要六百元一尺,八千尺的地方要近五百万,加上搬運、建筑,起碼要一千万,哪來的錢?」林伯說來沒了火气,只有搖頭。
他又不肯賤賣。「今天要拆的是大觀園,若將蘭花賤賣出去,可能會拖累其他同業,我們不想整個蘭花市場遭殃,所以,宁愿一棵都不留。」說的是林伯的大儿子,他几年前也開始全職幫老父打理農場。
「一棵也不留」的意思,是林伯打算將雜花和植物盆景送給學校,少數名貴的蘭花會送給識种的蘭友,其余的,就等鏟泥車開進來好了,夷成平地好了;新居,一棵也不會擺,正式死心了。人禍,比天災更心寒。
「這行風險這么大,不會再經營,不會再复業。」大儿子顯然比父親堅決。這回,輪到做父親的天真了。訪問時,還未接到房署的最后通牒,以為還有個多月的寬限期,問林伯是不是還心存希望,他頗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儿子一句話潑醒老父:「不要妙想天開了。」
林伯的天真不是沒有道理。七八年和八八年,政府也曾兩次提出收地,而林伯考慮到鑽石山環境日漸變差,也有意將農場搬遷至西貢一帶。后來因為計划一改再改,最后擱置了。
「那時候的布政司鍾逸杰,也是我的客人,是他答應為我找一塊地,現在政府都變了,唉,正式一代不如一代。」林伯慨嘆惜花人不再。
林伯在大觀園的美好回憶,都在六、七十年代。
大觀園是那時候進口最多洋花的農場,單是玫瑰就有六百多种,花王也有十三個,不但為各大商場、酒店(像海運大廈、半島酒店)提供綠化,也吸引不少名流官紳的光顧。而林伯由專种雜花改為專种蘭花,也是得到當時兩大名醫李德祥和梁信源(舊時娛樂戲院老板之子,周梁淑怡兄長)的鼓勵,香港最早成立的蘭花會,也是由兩位促成,林伯負責聯絡,并以大觀園為据點。
「那時候喜歡蘭花的多是有錢人。梁信源醫生每星期帶我父親去新界看他种的蘭花;住山頂的養和醫院老板李樹芬,平時星期六打獵回來,穿獵裝就來我這儿買玫瑰;維他奶老板羅桂祥喜歡雜花,他太太就喜歡蘭花還有何東家族的何鴻鑾、何鴻超,中巴老板顏成坤,利舞台老板利銘澤的二公子」
但林伯眼中的惜花人,要么老去,要么移民。「最近這十几年,老一輩的子女都以創業、賺錢為主,哪來的閑情雅致?好像永隆銀行老板伍宜蓀,宁愿將喜歡的盆景賣給或送給日本人也不留給儿孫,因為知道他們不懂得欣賞。」
認識有錢人多,林伯沒想過發達,反倒為人「創富」。那時候,一街之隔的新蒲崗工厂區,常有工人走來向林伯偷師,林伯免費教他們种蘭花,待他們學得一技之長,又介紹給人當花王,每星期去一、兩次已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林伯最開心的是七六年,由一群教師和公務員成立了蘭藝會,迄今仍保持有四、五百個會員。「終于有普羅大眾欣賞蘭花,而不只是有錢人。」林伯說。蘭花或許后繼有人,但這個延續三代的花農的故事,終于要在第三代腰斬。
故事的結尾是:大觀園的「遺物」──八百多張獎狀,正在申請寫入健力士紀綠,也看香港的文化博物館是否有心收藏,用以見証整個香港花卉的發展史;而林伯收藏的數百本花卉專書,据說將會送給中文大學;蘭花,生之于土歸之于土;至于林伯,祝愿他安享晚年!(轉自苹果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