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區雙紅人: 曾蔭權任政務司長 梁錦松任財政司長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2月15日訊】在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突然宣布辭職一個月零三日之后,特區政府昨日終于重整最高層陣容。經中央任命,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終擢升成為十八万公務員之首,金融界出身的行政會議成員梁錦松則接任財政司司長,成為行政長官董建華身邊的兩大「紅人」。

本港商界及政界對新的任命普遍表示歡迎,認為兩人均應能胜任及与特首增強合作。但有學者指出,這次高層調動標志董建華開始手籌組「效忠及跟從自己意向」的新治港班子,并為其連任鋪路;公務員團体則擔心愈來愈多外界精英「空降」進入公務員系統,會影響公務員隊伍的士气。

梁合約跨越董任期
曾蔭權和梁錦松將于五月一日正式上任,梁錦松的合約任期為三年,跨越董建華本屆任期。梁錦松是繼彭勵治之后,香港歷史上第二位由商界「空降」成為高級公務員的人士,而梁錦松的加入令特區政府三大司長中,有兩人由非公務員擔任。
特首董建華昨日下午三時半聯同兩名候任司長在政府總部舉行記者會,宣布新的任命;而北京的新華社則提前約半個小時公布了國務院的任免令,報道稱有關任免已于本月九日由國務院作出。

董建華在記者會上盛贊曾蔭權服務政府三十多年表現卓越,特別是在克服亞洲金融風暴的關鍵時刻表現出「無比的毅力和智慧」;又形容梁錦松具備丰富專業知識和卓越才能,是財政司司長的「最好人選」,有信心他能夠与十八万多公務員通力合作,并期望他引入新思維,為國家即將加入世貿而發揮所長。

「一腔火紅紅的熾熱」

候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則多次形容獲得中央委以重任是其「极大榮耀」,又表示為官三十四年來,從沒減低過服務市民的「一腔火紅紅的熾熱」;但他承諾在全力協助特首實施「一國兩制」的同時,會保持公務員隊伍廉洁、不偏不倚及高效率,以及确保公務員隊伍的傳統价值及精神。他強調:「我未曾有任何放棄、減弱我所講几大基柱,其中一個包括香港自由,我香港人權問題、法治問題,我唔相信將來呢方面我需要作出乜妥協,我相信董先生亦唔想我作出任何妥協。」

他又贊揚陳方安生為公務員隊伍留下了「風采和功績」。

梁錦松表示,今次是以合約制方式入職政府,任期為三年,如果「行政長官唔需要我服務時,□可以解雇我,畀三個月通知我」,但他不肯回答考慮多久才接受特首的推荐。他承諾末來會秉持審慎理財的原則,有效運用資源,力求令市民大眾受惠經濟成果,以及繼續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性經濟中樞。

梁否認是共產党員

梁被問及為何放棄商界每年過千万厚祿离開美國大通銀行,他坦言政府和商界的薪酬相差很遠,但「錢從來唔系我考慮問題」,他強調會恪守廉洁、公正的傳統及机制,不會有利益衝突。不過,對于梁錦松過去「紅色背景」令外界存在不少質疑,有記者昨日當面問及梁錦松是否共產党員,他回應說:「無稽之談!」

即將卸任的陳方安生對后繼有人表示高興,并再次忠告其繼任者要勇于捍人權和法治精神,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帶領公務員,「忠于自己,善于待人」。


    相關文章
    

  • 市民信曾蔭權維護港人 (2/15/2001)    
  • 曾蔭權童年拆爛警車累父扣人工 (2/15/2001)    
  • 梁錦松87年狠批港官 (2/15/2001)    
  • 曾蔭權成功背后還有三個男人 (2/15/2001)    
  • 九江鄉親:我以曾蔭權為傲 (2/15/2001)    
  • 今曾蔭權接掌政務司 擇日免搶馬英九風頭 (2/15/2001)    
  • 陳方安生歡迎「曾梁配」 (2/15/2001)    
  • 曾蔭權:以出任政務司長為榮 堅持落實一國兩制 (2/15/2001)    
  • 特首眼中的政務司財政司長「曾梁配」 (2/15/2001)    
  • 公務員工會對非公務員梁錦松上任表遺憾 (2/15/2001)    
  • 北京批准香港政府任免3名主要官員 (2/15/2001)    
  • 董建華將正式宣布与曾蔭權梁錦松組成“新鐵三角” (2/14/2001)    
  • 港府高層變動的伏筆 (2/14/2001)    
  • 香港教育界斥責財爺大學成本貴言論 (2/14/2001)    
  • 曾蔭權掌政務司今揭盅 (2/14/2001)    
  • 香港將任命曾蔭權為政務司司長 (2/14/2001)    
  • 曾財爺三度婉拒升職 (2/14/2001)    
  • 曾蔭權指香港大學价非所值 (2/14/2001)    
  • 明天公布曾蔭權梁錦松升官 (2/14/2001)    
  • 曾蔭權再三要求續任財爺一職 (2/13/2001)
  • 相關新聞
    曾蔭權再三要求續任財爺一職
    曾蔭權指香港大學价非所值
    曾財爺三度婉拒升職
    香港將任命曾蔭權為政務司司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