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高行健抵港訪問,香港掀起高行健熱,但港府卻給予冷處理,与上次獲得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金獎的內地青年李云迪訪港時,高官傾巢而出捧場形成鮮明對照。港府冷待高行健,客觀上幫了他,因為高行健這次文學之旅,得以變得更單純、更符合他本人的原意,也有利他擺脫社會上泛政治化的束縛。
高行健這次訪港,不少傳媒及政客都把它當作政治之旅,但高行健昨天強調,他「跟政治沒什么關系」、只是「政治要追吁我,沒辦法」。觀乎其作品,尤其是上月七日他在瑞典學院發表題為”文學的理由”的講詞,我們深信他不想成為「政治工具」的說法是真誠的。
他說:「文學一旦弄成國家的頌歌、民族的旗幟、政党的喉舌、或階級与集團的代言」,「就喪失本性,不成為文學」。
事實上,多年來他一直設法离開政治。他雖然是在一九八九年「六四」后,為表示抗議而退出中國共產党,但他一直沒有參加中國民運,更沒有与流亡海外的民運組織有聯系。直至去年他獲獎后,北京政府批評西方給他獎項,包含有政治目的,并抵制他的獲獎,他也保持沉默,沒有反批評。他的言和行是一致的,為的就是要与政治保持距离。
這次他應兩間大學和《明報月刊》的邀請來港,出席的是民間的文學研討會,相當低調,刻意避開傳媒,避答政治問題,為的就是要避免卷入令人惱厭的政治漩渦。
試想想,高行健人未到,已經帽子滿天飛,不負責任的批評包括指他是「又一個魏京生」和「反共斗士」;這些言論都是缺乏理据的,甚至令人怀疑批評者是否有讀過高行健的作品。批評者亂扣帽子,恰恰反映他們處于极端政治化狀態,硬要一廂情愿地把高行健的文學拉往政治。我們希望這些人認真讀几本高行健作品,了解其寫作宗旨,尊重其個人意愿,讓他在香港真正開展其文學之旅。
与這些不負責任的批評者相比,中資書局如商務印書館和三聯書店的表現,就特別值得肯定。它們不但在店內張貼海報,高調宣傳高行健來港,并在顯眼位置擺放其作品。這种認知和做法,既有利中國文化傳播,也符合「一國兩制」精神。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