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以抒情诗为主,还有叙事诗、讽刺诗及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诗。他作为诗人在德国的地位相当于我国的李白。
歌德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各类诗歌4000 多首,各类体裁剧本约80 部,长篇小说5 部。此外还有各类艺术理论、哲学、历史、评论、散文、传记及关于自然科学论著约200余篇。其中大量作品不仅是德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其著名代表作有诗歌《漫游者之夜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1828)等。
1749年的今天,8月28日,歌德出生于德国中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一户殷实人家。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皇家顾问、法学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歌德从童年起就显示出非凡的聪颖和旺盛的求知欲。他八岁开始写诗。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学会了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后来又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歌德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
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25岁的歌德一举成名。他仅用了四个星期就写完了这部历百余年盛名不衰的书信体小说,“在心里构思很长时间,随后,就像受神灵启示似地产生了”。作为德国“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年轻的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表达强烈的强情感。
1775年,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望重一时。从政期间歌德也并未放弃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1786年他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并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从1794年起,歌德同德国著名诗人席勒交往,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歌德曾这样形容他自己的创作,“把使我高兴的或者折磨我的或者使我关注的那种东西变成一幅画、一首诗,并同我自己就此事作一了断,既为了纠正我关于外部事物的概念,也为了使我的内心平静下来。”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重要作品有自传性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晚年曾指出:“艺术的真正的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 “你也不必担心个别特殊引不起同情和共鸣。每一种人物性格,不管多么个别特殊,每一件描绘出来的东西,从顽石到人,都有些普遍性。”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歌德终于完成了历时数十年之久的两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其中,共12111行的诗剧《浮士德》则是歌德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可以当作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
《浮土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世间的权利、知识和享受。歌德将其艺术加工,在诗剧《浮士德》中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浮士德艺术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 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书中的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按照歌德自己的解释,在《浮土德》第一部,浮士德还处在“小世界”中,追求“官能的”或“感性的”个人生活享受;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则进入“大世界”,追求“事业的享受”。歌德称他的传世巨著《浮士德》第二部是一本“怪书”,“谁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基础,没有四面探索过,没有一些人生经验,他对下卷就无法理解。悲剧《浮士德》构思宏伟,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1832年3月22日,文豪兼智者——歌德与世长辞,享年83岁。他的著名遗言是:“多些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