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湾生命力 】竹编姑娘

勇于尝试也从不轻言放弃的个性,激发她努力学习的意志;面对生命之路难免遇到的风霜和冰雪,琼文乐观的勉励自己:“只要给自已机会,就有希望!”
文/张羽良 照片提供/张琼文
font print 人气: 44
【字号】    
   标签: tags:

生命在这崎岖不平的世路上,潜藏着许多小小的启发与感动,像那春天吐蕊的嫩芽般充满着盈盈的生命力。每当我们舍得将些许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总能轻易地看见,这些绽放着生命热力的美丽身影。
夏日的某一天,逛完台中县石冈乡土牛客家文物馆后,原本正准备要离开,在不经意回眸的瞬间,视线却突然被广场另一边,摆满了精致美丽的竹编艺品所吸引。

我的脚步随着我的心移动到摊前,艳丽的阳光下,一个长发及肩的年轻女孩,正专注且熟练地,编织着手中尚未完成的作品。此时,她柔静的脸庞微仰,对造访者报以略带腼腆的笑容。


竹编姑娘张琼文。

一顶宽圆的草帽戴在头上,算是对艳阳的交待,但汗水仍是一滴滴从她的额间流下。尽管如此,她总是微笑且轻声细语地,回答我的询价和对艺品的种种好奇。在深入交谈的当下,我才发现她的身体并非如常人般便利,而柔弱外表下所流露出,那种不畏苦的坚毅神情和乐观笑容,竟似乎比美丽的艺品更扣人心弦。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这颗浮动如云的好奇心,不知何时?已从竹编艺品悄悄地转移到她的身上。

缺是圆的开始

石冈乡是一个勤俭朴实的客家小城,也是琼文出生的地方。出生后3个月,因为脑部受到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她身体留下缺陷,祇有右半边可以灵活动作。不过,身体上的缺陷却不曾在琼文心里造成残缺,从小只要是农忙时期,她就会帮忙务农的父母采收,学习尽量替家中分担一些工作。

农家生活的艰辛,看在她的眼里,成了一种逐梦踏实的体会;她坚信只要自己肯做,一步一脚印的累积经验,没有什么事是可以难倒她的。因此只要能帮忙家里的,她都会尽力去做。

琼文的父母对子女在课业上的要求是采自动自发,但礼仪上就特别严格。他们认为书尽量念好即可,唯有做人的基本原则与礼貌,是一定要做好的。原来,挂在她脸上的微笑与说话的轻柔语调,不是一种生意上常见的语言,而是一直含藏内在、温柔敦厚的教养。

艰辛的竹编学习路

大学毕业前夕,琼文开始思考未来的工作,考虑到自已的身体,会比一般人受到更多的限制,于是心想可以试着朝自已的兴趣发展。她寻找所有关于“竹艺”的相关资讯,好不容易找到了当时住在潭子的徐暋盛,并利用大四下学期,往返于学校与潭子间,向徐老师学习竹编技艺与知识。

毕业后透过徐暋盛提供的资讯,她参加了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所举办的竹编研习营,在这里认识了徐老师的老师 ── 国宝级大师李荣烈。或许是想考验她,一开始李荣烈便告诉她:“两只手的都做不好了,你一只手学做竹编会很辛苦的。”但勇于尝试也从不轻言放弃的个性,反而激发她努力学习的意志,也让李荣烈在报名截止前的最后一天,收她为学生。

学竹编的辛苦过程,若非亲历其境可能很难想像!不管是劈竹子或者是在编制时,一有做不好或者是没有办法用一只手完成时,李荣烈总是劝她放弃这份工作,甚至会建议她:“你可以去学画画啊!画图用一只手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不是很好吗?”她一脸微笑而已。我似乎渐渐能明了初见时,那在她脸上绽放的坚毅神情,是如何一点一滴被刻划的。


琼文与李荣烈老师合影。

她不段地练习劈竹的技巧,也慢慢的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已的方法。例如,用脚膝盖夹住竹片、当要竹片撕得更薄时,就用嘴巴咬住竹片,然后用右手去控制竹片的厚薄度;在编制时就靠左手臂去雕塑出形状与脚指去编制。


编织新的作品。

偶尔,当她因为编竹器受伤时,李荣烈还会着急的喊:“我叫你不要学,你就要学!”说完后仍是一旁耐心的不断指导她。体会到恩师的责备与阻挠,其实是内心牵挂和关怀的反影,让李荣烈成了学习竹编之路上,琼文最想感谢的人。


琼文与李荣烈老师合影。

给自己机会实现生命的梦想

目前琼文在一所小学担任一年一聘的临时工作,为了持续提升竹编的技艺,每周六她都会到草屯工艺研究所参加竹编研习,至于原本周日在客家文物馆前的摆摊,也已改至石冈乡情人木桥风景区。


为社区妈妈讲解竹编编织技巧。

她期许自己竹编的技术能愈来愈熟练,可以挑战更高难度的技巧,制作出一些较有曲线与编法较为复杂的花器,希望有一天可以走出属于自已风格的竹编之路,用竹编艺术来实现与满足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希望将来能够拥有一间属于自已的工作室,让一些对竹编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一同来分享和切磋。


教小朋友做竹风车。

面对生命之路上难免会遇到的风霜和冰雪,琼文常乐观的勉励自己:“不要想你失去什么,而要想你还拥有什么?只要给自已机会,就有希望。”下次若您有机会到石冈乡去,记得在情人木桥边放缓您的脚步,相信您也一定会被那,努力绽放生命热力的美丽身影吸引,走近那认真拥抱梦想的竹编姑娘。

*****

热爱传统文化的琼文

在台湾,身为客家人却不太会说客家话的情况似乎已相当普遍。同是客家人的琼文,藉由参加石冈乡客家协会办的客家歌谣班,开始深入接触客家文化。透过这样的机缘,她对客家歌谣、文化与文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学会了自已的母语。

在树德科技大学就读时,为了想发扬客家文化,她创立了客家歌谣班,担任指导教师,教同学们唱传统客家山歌、小调与创新流行歌曲,从中让他们了解客家的民俗风情,这样的经验使她感到生命更加丰盛和充实。

琼文非常喜欢传统的文物,在举世追求科学文明带来的所谓“进步现代生活”中,她却宛若天边一颗寂寥的晨星,向往着能过古代的生活。她说:“我非常喜欢三合院,从以前就很希望自已的住家也是一间三合院,尤其是乡下田野间的三合院,每当出去旅行时,如果看到老式的建筑,我的目光都会在这里多停一会。此外,对于以前人们生活上的用品,例如农具、家俱等等也非常喜欢。”

大学四年中,她就努力的收集许许多多的客家文物、竹艺品等,来满足她内心那小小却也不易实现的渴望。收集竹艺品之外,琼文也试着自己制作,竹签屋就是她尝试的第一个竹编艺品。凭着自己对三合院的热爱和熟稔,大二时她花了一整个暑假和一整个寒假,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做了又拆、拆了又做,好不容易才在不断地摸索中,完成了这个让她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作品,也带出她对竹编艺术的学习兴趣。


琼文的第一个竹编作品–三合院。


竹编作品–提篮。

*****

竹编小语

1959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2百多件竹编器物,将中国的竹编历史,推远至公元前3300至前22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东晋时期浙江嵊县竹编已有“蔑短秋翼蝉”的记载,至明、清之际,竹编工艺开始走向精致化,品种亦渐趋繁多。

竹编艺术在中国流传有挑、压、弹、插、绕、穿、贴等技法,以这些技法创作出数以百计优美的竹编图案。竹编艺品一般以呈现竹材质地的内容为最上层,可分为器具、欣赏、屏风和壁挂三大类。


竹编姑娘亲手做的各式花器。


竹编作品–花器。


竹编作品–灯罩。

台湾地区的竹编艺品所选用的竹材以桂竹和长枝竹为大宗,台南关庙竹细编织业在民国40年代大量外销竹编制品,几乎是全拜长枝竹之赐。琼文目前学会了各种压、挑、三角与六角孔、单和双轮口等编法,她较擅长于器具类编织,如各式各样的提篮、花器与水果盘,其中又以花器最为拿手。此外,对于小吊饰像球、竹莲花、鱼等欣赏类编织,也多有涉猎。@*

转自《看杂志》(//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家具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其教育、文化及生活品味也在其中透漏一二。台湾家具业界耆老叶泰钦认为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台湾人要用符合台湾人生活习惯的台湾家具,以家具的角度也可观查出文化对人的价值,比如移民海外的台湾人使用台湾家具,一看家具就知道从台湾来的。
  • 几年前的大考夏日,埋首应考的小女儿因没有食欲而日渐消瘦,善厨的父亲心疼之余,着手调理出乳香浓郁、富水感而又兼具营养的鲜奶布丁,作为女儿的餐点……

    坚持“不加一滴水,以鲜奶替代水”的依蕾特布丁,以浓郁的奶香,细致的口感,甜美的色泽和典雅的包装,入选台南十大伴手礼,并透过黑猫物流全台热卖。谈起做布丁,两道浓眉,一脸淳厚的老板方谷派谦虚的表示:完全是无心插柳。

  • “山水龙吟”,这透着一股仙气的名字,是一间没有广告、山路迂回,连招牌都隐隐不现的山中茶馆。但是只要去过一次以后,那清雅古朴的池畔小筑、甘美鲜甜的茶香餐点,以及主人温馨的人情味,就会在你脑中缭绕不去,使你愿意再度呼朋引伴,回到这间隐于山谷中的茶馆。只因为它实现了你心中好山、好水、好茶饭、好地方、好朋友的梦想。
  • 当原始的传统逐渐被淡忘,杵音文化艺术团,以最纯真自然的方式,演出原味歌舞,吟唱部落故事。不但传承原文化,也扬声海内外,传递台湾原住民力与美的生命活力。
  • 养蛋鸡半世纪,退休后的田清江一家人在台南关庙改放养山鸡,以各样天然的食材调配鸡食,补充鸡只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纤维及脂肪等,加上长时间的放养,让鸡排掉预防针的药毒,这种讲究天然养生的无毒放山鸡,近年来颇受青睐,意外开启田清江另一段养鸡生涯。
  • 2003年SARS爆发期间,抗菌产品炙手可热,台湾第一抗菌品牌华宸公司没有趁机调涨抗菌产品,而是捐赠了许多抗菌口罩、洗手乳等给各医院和孤儿院,并唤起大众正视抗菌的重要性;为防止有资金的大户垄断资源,华宸把抗菌资源平均分配给少资金的小户。这些义举赢得业界推崇,华宸老板魏翌濠因而有“抗菌教父”的美誉。
  • 伴随着飘扬的五彩布条、七彩霞光,有着绝世神功的侠客在操偶师的掌中翻腾跳跃,源自台湾的“金光戏”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戏的一大种类。同一时期,美国知名布偶剧电视节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猪小姐(Miss Piggy)与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师Jim Henson在1955年创造以来,成为美国电视、电影行业重要的文化象征。当台湾布袋戏来到美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本报记者专访现任台北偶戏馆馆长的蔡易卫,分享他两年前访美交流的经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