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命力 】大禾竹艺“玄机盒” 开创竹艺新境界
台湾的山水哺育了满山遍野的竹子也照顾了这地区人们的生活,曾经竹筷、竹剑、竹椅、竹席带着这山林的恩泽游历世界,各种笋制品也伴随三餐带给人们熟悉的家乡味。
随着大陆人工的低廉,工厂的外移各种工厂的声音沉寂下来了,在加上921大地震,年轻人到外地讨生活,只剩下走廊上的老人话当年。许多人力图重振竹子的风华,而刘文煌的竹艺生涯就蕴藏着竹山的竹子产业再生的“玄机”。
初次造访大禾竹艺工坊的人,一定会为这外表精致的竹盒与竹制的餐厅菜单费尽心思,东摇西晃、拨拨弄弄还是望“盒”兴叹,不禁赞叹作者的巧思,看来不用点技巧却是打不开的。只看到刘文煌轻轻一掀,就翻开了这个玄机菜单。这精致创作隐藏竹扣锁,多处隐藏扣锁与插榫,精致饶富工艺趣味。
玄机盒2号。
放眼望去摆满整个展示室的作品,均是竹艺品的经典,竹子最自然的纹路清晰可见展现出竹子君子的风范。淡棕色的艺品古朴精制表面光滑平整,线条流畅,接面精准紧密。大禾将竹艺品子由“实用”推向“艺术”的层次。因此大禾的产品身受国内外顾客的喜爱,除了国内知名连锁餐厅、日本观光客,更是许多达官显要出国时的伴手礼。除了消费者的赞赏之外,刘文煌更多次获得国内生活工艺大奖的肯定。
国家精品奖得奖及德国IF日本G MARK入围作品——“竹行天地”文具收纳组。
凭借道德理想 再现竹山风华
文化大学畜牧系毕业的刘文煌从竹艺门外汉,走到今天备受肯定的多次获得国内工艺大奖的肯定,过程相当艰辛。他凭借着道德理想、对竹子的情感以及对艺术的执著一路不畏风雨为竹山的竹艺再现风华。
刘文煌自小成长于苍翠满山,竹风绿海的竹山,对于竹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更欣赏竹质的强韧与柔软和流畅的纹路变化,二十七年前双亲年老退休,他返回竹山,于民国69年创立大禾竹艺工坊。
创立初期生活艰辛,他感叹的提到,有时连500元的买米钱都必须到处借贷。然而白手起家的刘文煌却全心投入竹艺创作。他表示提出产品的构念很难,然而将作品生产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刘文煌说:“每一样产品,至少都要经过四个月的设计。”是竹材会因加热、气候等因素而改变,竹片经过干燥之后,形状变化失去原貌,变得歪七扭八,所以生产设计的产品并不件容易。
制作过程——手工七道上漆手续。
建立品牌 开启竹艺新境界
刘文煌凭着对竹艺的热爱,不畏艰难设计生产作品,让每一件竹艺品看来都完美无暇。他表示“我的竹艺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我都是用心去做的。”他更克服竹子先天的厚度限制以层积竹材精致加工,精确运用中国传统技术,结合生活与艺术创作,制作精致竹制品,从文具、盒子、家具提蓝茶组、玄机盒、百宝箱等,都表先出竹艺的顶级美感与巧思,连德国宾士车厂工程师,都深受折服。
竹茶则。
在坚持品质与高精致化的因素下,刘文煌的销售并不顺遂,最后他依然坚持品质与艺术创作的路,不管库存量的压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建立并非容易的事,而是一步一脚印的坚持,但是大禾研发创新、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终于让大禾产品在竞争激烈的竹制品市场上,深具品牌竞争力。并开始进驻全台各大百货公司,在高雄“梦时代”设点,使国内竹艺再现风华。
在中国大陆廉价、粗糙竹制品充塞市场,国内竹艺工业一片低迷之际,刘文煌凭借着道德理想、对乡土的情感以及对艺术的执著,精益求精,开启国内竹艺的新境界。
*****
心无杂念 品美艺自高
从困难的环境中体验人生,刘文煌先生一路走来,除了在产品上有丰硕的成果,他对人生更是有所提升与领悟。他表示自己在心无杂念、清静、宁静透明的情境下才能创作出精湛的作品。所以在从事创作时老老实实的创作;在经营公司时不贪求非分之财,立定目标却不汲汲营营的执著目标,为员工着想。
刘文煌“秉持专心创作,不抄袭,为台湾工艺荣誉尽一份心力。”(陈虚怀/摄影)
由于这总态度使他的他的产品更加与众不同。他表示所有产品都是精心思考设计,再经由经验和技巧以手工制作。消费者的使用过程都要考虑到,刘文煌认为竹子是有生命、创作者如果一心以金钱的角度来创造作品,那么生产的品质绝对达不到这水准。
当大家都一窝蜂的前往大陆投资时,他考虑到员工的生计问题,再加上自己虽然经商但也是老老实实的艺术创作者,所以他留在台湾继续深耕这块土地。现在回想起来,反而觉得自己相当幸运当时没有投资大陆,钱财“来得快,去的也快”。他强调“竹山毕竟是我们自己的根,而且还有我们的员工在这儿。”
虽然市面上会出现仿制品,但刘文煌先生并不因此而将同业拒于门外,他的工厂常常有同业参观,更不吝于与同业分享他的经验与技巧,希望达到作品交流的目的。虽然展售点不断的增加,但他并不仅仅着眼于产品销售及分店营运,更关心竹工艺的传承。由于竹艺技师已出现断层的现象,所以希望在年轻人中找到肯为这项传统文化尽心尽力的人,继承者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有心的人。
刘文煌先生的精神,真可谓“品美艺自高,高德创精技”。
*****
走过历史再现辉煌 话竹产业
台湾气候温暖而潮湿,非常适合竹子生长。生产麻竹、桂竹、刺竹、绿竹和孟宗竹。在竹山,竹林更占竹山镇80﹪以上的土地,因此居民生活与竹子密不可分,民国四十到七十年代,竹子是竹山镇最重要的产业。
台湾气候温暖而潮湿,非常适合竹子生长。(苏玉芬/摄影)
从日常生活的、到竹制家具、到香蕉支柱,竹篮、盘,到建筑鹰架巨型结构的屋、船都可看见竹子对生活的贡献。
在竹业极盛的时期,台湾曾经有四十几个竹业合作社,每年生产的鲜笋高达10万公吨,而竹材的生产在1,000万支。民国六十年,台湾竹子更是辉煌,竹山竹子的品质连日本人都赞不绝口,竹山镇七成人口从事竹艺相关产业,但随着八十年代,劳力密集的竹艺加工厂,因工资上涨而西进大陆。
竹子是竹山镇最重要的产业。(苏玉芬/摄影)
随着大量的竹工厂外移,竹山大片的竹林更被茶园、香蕉园所取代,竹山的竹产业也随之萧条,再加上大陆廉价竹制品的回销竞争,萧条的竹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台湾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竹产业更是面临挑战。产业界、官方及学术界更是想要为竹子这个接近没落的产业扎根,再重新出发。现今竹产业以两大主力发展,一是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二是产业观光化;面对外销提高附加价值的转型是重要出路。
农委会近年来推动“竹产业转型及振兴计划”,台湾高田竹炭产品更是走精致价位,竹炭与周边价值,已被外界誉为“黑钻产业”,更希望由竹醋液研发出“有机农药”。“大禾竹艺工坊”,创新研发出具有巧思、实用、兼具艺术性的产品;台湾巧维公司不怕潮湿的竹纤维毛毯也是附加价值的新产品;悦山工坊烟熏竹子更成为竹山的高级竹材备料中心。
刘文煌说:“竹产业者如果能凭借着道德理想、研发创新、乡土情感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精神,国内竹艺必定再现风华。”@*
传统竹产业如能凭借道德理想、研发创新、乡土情感必定再现风华。(陈虚怀/摄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