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观、爽朗是大家对于彭元岐的第一印象,一套“渐层式国学系统”的著作,令他的名字陪着许多学生渡过苦闷的高中岁月,然而更多人因他的努力与坚持而走进了客家文化中。
将 自己定位为新竹人、新埔人、客家人的他,在民国93年的时候,创办了“凉井咖啡人文讲堂”,他笑称一切都是新埔镇柿饼产销班班长刘兴武害的,他才会如赶鸭子上架般将自家庭园开放给外界参观,虽然这令他的生活忙碌不堪,然而获得的回应与感动,却令他再怎么累也要坚持下去。
彭 家古厝门前的那口凉井,已有百年历史,在自来水系统尚未普及的年代,是旱坑里唯一的水源,使得这里向来是新埔镇的重要地标之一,而邻近的窑坑更是新埔地区少数仍在运作的碳窑,从小就在传统与历史渊源深厚环境中长大的彭元岐,非但没有排斥感,反而对于文学、国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曾 经获得全国扬琴比赛冠军的他说,当时大学联考失败,重考时为了抚平心灵的创伤,不断的练习扬琴,没想到竟意外拿下冠军,也平衡了当时巨大的失落感。提起这件事,彭元岐的脸上浮现的是满满的笑意,扬琴冠军的得意早已盖过了联考的失意。
平 时他也会教导学生学习国乐,现在每个礼拜都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可别以为国乐这种东西乏人问津,光是在小小的新埔镇里可就有三、四十人参加,许多父母都拉着小孩一同来学习,常常都是爆满的情况;而他自己开办的凉井咖啡人文讲堂更是行程满档,周末时总是有艺文界知名人士到此演说,虽然地方很小,但是来的人可都大有来头,包括寒夜三部曲的作家李乔、台大人类学教授曾振名、国宝级客家山歌大师徐木珍等,这些朋友应彭元岐之邀前来演说,有时甚至不收取任何演讲费还自掏腰包赞助,令他十分感动。
谈 起凉井咖啡人文讲堂,彭元岐也有一套不同常人的经营方法,无论是咖啡、甜点、花草茶全都是由主人家自行调配包办,他说客人来到这里,是要感受环境与人文气息,而不是要烦恼食物的事情。这里的咖啡就是咖啡,没有摩卡、蓝山的分别,但是他保证这里的咖啡绝对够水准,而且兼具香、润、甘的口感,入喉之后就像品茗一样,会有回甘的感觉,不会让客人失望。
不 过以人文为主、咖啡为辅的讲堂,也曾经发生过令他沮丧的事,曾经有一对男女开着车子来到这里,上了斜坡后又随即绕下来,见到他时,居然对他说:“你们这里就这样吗?”他当时回答:“你能‘见到’的就是这样!”接着男女便开着车走了。没多久之后,另一对男女同样开着车经过这里,下了车之后,男客人与他谈天说地了整个下午,女客人则安静的陪伴在侧,结账时男客直呼:“这真是太便宜了!”女客则温柔婉约的说:“最值得的是彭老师陪你聊了一个下午。”两个天南地北的对照组,令彭元岐感触良多,虽然有很多人抱着游客的心态来一探究竟,但这里浓浓的人文气息还是得要有缘人才能领略。
彭 元岐对于客家谚语也十分有研究,他说这都要归功于他有一个客家活字典,那就是八十几岁的母亲,他常常会仔细听母亲在说什么,只要有未曾听过的话,就会赶紧记下来,经年累月下来令他也成了客家谚语的达人。如果登上彭元岐的个人网站,除了介绍凉井之外,还会意外的发现有关彭元岐的身世之谜及由来,当问到他为何要将自己的成长过程、族谱公开在外时,原本爽朗的他却开始不好意思了起来,反而是站在一旁的夫人替他回答说:“因为他喜欢脱光了给人看。”虽然是句玩笑话,却将彭元岐坦荡的个性表露无遗。
问 到忙碌的生活如何调适,彭元岐则是苦笑着说,现在最大的休闲娱乐就是回家拔草,因为事情太多了,家里人手不足只能趁着空闲的时间赶快拔杂草,就像是他母亲说的“草永远除不完,但不能不除”,想来对于文化推广,彭元岐也将抱着这样的心态,坚持到底吧!摄影撰稿:撰文/陈丽平 摄影/谢礼仲
——本文转载自《OTOP地方特色网》 //www.otop.org.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