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2月20日讯】独立中文笔会12月20日于中国北京发布新闻通告,决定将第三届自由写作奖授予现居北京的作家吴思。
为表彰面对政治迫害或被剥夺人身自由的逆境不屈不挠高扬自由写作精神的中国年轻作家和知识份子,独立中文笔会于2005年首度创设的林昭纪念奖也同时揭晓,首届获得者是居住长春、现年32岁的大学女教师卢雪松。
成员遍及中国境内及海外包括东亚、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的独立中文笔会创办四年多来,以弘扬中文文学和捍卫言论自由为宗旨,积极宣导和践行自由写作精神,促进中国社会言论自由和公民文化建设,并在广泛的国际范围与国际笔会及各友好笔会团体等全面合作,声援和营救因言获罪的狱中作家,推动人权状况的改善,赢得了众多独立知识份子和民众的关注和支持,也受到国际社会和舆论的高度瞩目。自由写作奖和林昭纪念奖的创设与颁布,为实践笔会宗旨树立了鲜明的标志和方向。
本届自由写作奖与林昭纪念奖的提名阶段在今年8月展开,11月中截止。受理提名并进行初选评议阶段工作的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分别陆续收到会内外人士的多项提名,最后确认第三届自由写作奖候选人为廖亦武、汪建辉、吴思、杨春光(去世)和张林(系狱),首届林昭纪念奖候选人为井蛙、卢雪松和杨银波。
经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委员会初选、理事会决选,于日前产生评选结果:吴思获第三届自由写作奖,卢雪松获首届林昭纪念奖。
独立中文笔会秘书处20日也同时发布第三届自由写作奖授奖辞和获奖人吴思的获奖感言,首届林昭纪念奖授奖辞和获奖人卢雪松的获奖感言。
吴思,男,1957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农民日报》任编辑、记者,1993年任《桥》杂志社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1996年底至今任《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副社长。近年来出版有《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等著作,在公众知识份子社会影响深远。
卢雪松,女,1973年生于长春, 1996年获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9年至2001年在吉林大学文学院就读硕士学位进修班,学习现当代文学。现系吉林艺术学院戏剧文学教研室教师,从事传播学及中国电影史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2005年春夏之间,因在课堂上及课后与所教学生探讨文献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等文化学术问题,遭学校强令停课,并因此被当局非法取保候审。此事件被称为“卢雪松事件”引发海内外公共舆论的巨大反响。
独立中文笔会2005年第三届自由写作奖颁奖词
在众多候选人中,国际笔会独立中文作家笔会决定授予吴思先生获得2005年度自由写作奖,以表彰他对自由写作精神的坚守发掘。
中国大陆的写作者,多跟官学、专制的体制及其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宿命对中国的写作者构成了持久的挑战。这专制甚至能够把那些最具有个人性的作家、最具有自由倾向的学者收编为国有,征用为政教合一下的学术文化的装饰品,如巴金先生、费孝通先生、冯友兰先生等都曾如是。这种政教合一的党文化或体制文化对人性的侮辱和损害,使得这些写作者们大多成为牺牲,难以进入人类文明构筑的写作传统的殿堂,难以展示人性的高贵美好,难以推动我们中国人生命的自我完善。
90年代末,吴思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中国的写作者们为回应挑战进行了不少的努力,先锋写作、私人写作、下半身写作、公民写作,等等,都企图摆脱专制生活的写作品性,而能够直面人和文明的真相。其甚者,则明确要求体制外写作。这些努力有大有小,成就有高有低,但都说明,在中国,对自由写作的要求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吴思先生虽然身在体制边缘,却有着无所谓于体制的健康心态,在众多体制内的写作者不得不进行“算计”“辩解”的写作里,吴思先生的“利害算计”是最为公开的、透明的、诚挚的,他以身检验着我们生存的底线。
吴思先生的写作少而精,没有任何假借地进入了公共领域。他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等历史著述,是当代中国不多见的具有公共影响的作品。他独创的概念之多在同辈作家中是少见的。如“潜规则”、“血酬”、“合法伤害权”等,都是写作者们梦想不得的思想性贡献。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当代汉语最活跃的辞汇之一,被广泛地用于学术研究、时政评论、大众传媒(如诸多电视主持人也常用“潜规则”这一术语)。思想观念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公共效应,可见其巨大的解释力和涵盖力。
他的写作文史兼备,融于既逻辑贯通又生动通俗的叙述语言之中,对中国历史作出深刻而独到的思想透视。或者说,像他独创的那些具有高度解释性和涵盖性的概念一样,他的语言在当下中国的历史写作中也堪称独创,一种简洁有力、直率跃动、不乏幽默的剥笋式写作;他用“重讲历史故事”的方法,层层剥掉大话厚硬的历史包装,引导读者渐入中国文化的内核,故事讲完,读者也就随之豁然开朗。
在中国繁荣论和中国崛起论叫嚣得让中国人自己大都相信的时候,在中国人多以为“这里就是现代性,就在这里跳舞享受”的时候,吴思先生从历史老人那里借来了“奥卡姆剃刀”,他那“片面的深刻”有力地拷问着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他承继五四新文化运动、80年代的文化启蒙等史观传统,指明了我们中国人的来处和去处;他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要真正提升自己的文明或人性水准,我们要获得人性的自由和机会,还需要艰苦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吴思的写作属于真正的个人写作。他首先在官学之外,其次在学院体制之外,最后在学术写作规范之外,进行只属于他独特的自由地表达。他打破了中国当代虚幻的写作分工现象,不为官话、翻译话、学术语言所动,而直接诉诸于人的日常经验和超验体验。尽管官学恼火他颠覆了对历史写作的意识形态操控,学院轻视他的观念先行或片面深刻,他不囿于传统的学理或学术规范的思考方式及表达,也的确与主流知识界有着不小的距离;但他的写作,既是真正的独立思考,也因而真正地属于民间大众。在官学和知识精英们都心仪于文化专制传统或文化保守主义之际,吴思的历史祛魅工作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吴思先生是真正深入中国历史的思想者,是把历史真相生动地讲述给我们听的有心人,在他对历史的梳理里有着对当代中国的温情和梦想。国际笔会独立中文作家笔会愿意借此机会向吴思先生表达敬意,他荣耀了自由写作、丰富了自由写作。在吴思先生的言路和思路里,有着坚韧而灵动的民间草根愿心,这可能是比他创造的概念更大的贡献,他不是颠覆、否定、进行不可调和地批判,而是提供对话、表述,提供人人可以通感通约的理性识见。
在吴思先生的写作里,有着中国智慧的宽容、坦诚及和解意愿。
中文作家独立笔会发布
2005年12月19日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