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维米尔的画室(下)
如果“戴红帽的女孩 ”开口说话该多好!在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年)的画中,她从椅子上转身直视着我们。自然光从她脸旁流泄而过,照亮了张开的嘴唇,辉映着眼中略显顽皮的光芒,仿佛她几个世纪前就已知道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策展人、科学家和研究员们会发现什么:维米尔有一间画室,他在那里带徒授课,和助手们一起创作。
(接上篇)
显微镜下的维米尔风格特征
专家们早先断定,维米尔的绘画是从单色素描开始着笔。华府的研究员们在这四幅画上应用显微镜分析和先进的成像技术,发现维米尔以宽阔粗放的笔触在这些画上涂了底色,再铺陈其构思的形状、颜色与光线。研究小组甚而指出,维米尔在《持天平的女子》一画的黑底色中掺入了含铜化合物,以加速颜料干燥。
科学家们研究颜料样本,并运用成像光谱仪对色料进行最精微的测绘。他们发现在《写信女子》中,为刻画妇人熠熠生辉的金袖子,维米尔至少使用了三种不同的黄色颜料。
专家们在研究《持笛女孩》和《戴红帽的女孩》时,获得了惊人的发现。在两幅小画中展露的容颜看似同一模特,且两幅作品都画在木板上,这对维米尔来说相当不寻常。
对比这两幅画,研究小组观察到它们使用的颜料和材质多有重合,然而艺术技巧和画作效果却存在明显差异。维米尔在《戴红帽的女孩》中用粗磨颜料敷设底色,再用细磨颜料完成画作;在《持笛女孩》中,艺术家则颠倒程序,使作品表面呈现出近乎颗粒状的粗砺效果。
仔细研究《戴红帽的女孩》,研究者看到了维米尔如何使用土绿(Green earth)来精细调制肌肤的色泽,并将其直接融入形象的边缘。而《持笛女孩》的绘画者却浓墨重彩地敷用同一色料,就像我们在鼻部和下巴处看到的斑块那样。维米尔用土绿营造皮肤的调子,这是其特有的技巧,在荷兰绘画中十分罕见。
专家们意识到,从《持笛女孩》的粗糙表面来看,此画不可能是维米尔的手笔;而在皮肤色调中使用土绿颜料表明,创作此画的艺术家一定对维米尔的绘画过程非常熟悉。
研究团队证实了专家们长期以来的怀疑:维米尔并非馆藏《持笛女孩》的作者。画这幅画的艺术家是谁人,目前还不清楚,有可能是维米尔的学生、门徒、付费学画的业余爱好者、受雇于项目的自由画家,甚或是维米尔的家人。
此外,该馆的策展者们还发现,维米尔创作《戴红帽的女孩》的时间,比他们先前认定的要晚——约在1669年,而不是1666至1667年。这一新推断,也使得此画成为维米尔绘画生涯中的一个转捩点,此后,他在用色方面更加大胆。
美术馆诚然“失去”了一幅维米尔真迹(《持笛女孩》),在理解大师作品方面,却取得了激动人心的新进展。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维米尔的秘密”展览将于2023年1月8日结束。欲知详情,请访问 gov。
该展览由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内部专家团队组织,包括北欧绘画部负责人兼策展人Marjorie E. Wieseman、该部联合策展人Alexandra Libby、成像科学家Kathryn A. Dooley、高级成像科学家John K. Delaney和绘画保管员Dina Anchin。
原文刊登于英文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