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州财长警告去碳政策 绿能业采矿需求惊人

人气 211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21年05月29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张纯之综合编译)15个共和党州的财长近日发出警告,如果有金融机构屈服于联邦的去碳化(De-carbonize)政策压力、“不贷款或投资”化石燃料及煤炭行业,他们将从这些金融机构撤出资产。

这封由西弗吉尼亚州财长莱利·摩尔(Riley Moore)牵头的警告信,是发给总统气候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的。信中说:“我们今天写信是为了对最近有报导称您和拜登政府的其他成员私下对美国的银行及金融机构施压,要求他们拒绝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提供贷款或投资的举动,表示深切关注。”“这是在我国消除化石燃料行业的错误战略的一部分。”

据Axios报导,这封信的签名人共代表了超过6,000亿美元的资产。他们正在支持美国一些最大的化石燃料生产商。

州财长们写道:“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强烈反对施压自由市场屈服于政府官员主导的控制型经济政策的行为。”“行政部门胁迫公司限制合法活动,这与我们国家作为民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立场背道而驰。拜登政府挑选经济赢家和输家的自上而下的策略,剥夺了我们社会中真正决定性的群体——人民——的基本选择和代理权。我们拒绝让联邦政府纯粹基于拜登总统自己激进的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将我们的一些关键行业选为输家。”

实际上,绿能系统和传统能源系统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少人知道,绿能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要求一场巨大的采矿革命。这对反对大规模矿业开采、倡导绿能那些人来说,可说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风电需要矿物是瓦斯电的9倍

国际能源署(IEA)的新报告“关键矿物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清楚地解释了一切。报告说,一辆典型的电动车需要的矿物投入是传统汽车的6倍,而陆上风力发电厂需要的矿物资源是天然气发电厂的9倍。随着清洁能源转型获得动力,对一长串矿物的需求已经开始激增。

加州班宁市10号高速沿线的风力发电厂。(David McNew/Getty Images)

所需的矿物类型因技术而异。在提高性能、寿命和能量密度方面,锂、镍、钴、锰和石墨对电动车电池以及补偿风能和太阳能自然间歇性所需的蓄电池系统来说非常关键。而风力涡轮机和电动车电机使用的永磁体需要17种稀土元素。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关键矿物也是支持美国国安系统的关键原料。

扩大绿能需数十倍矿物

目前,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满足了美国目前80%以上的能源需求,而风能和太阳能供应仅占4%。全美有超过2.7亿辆化石燃料汽车,而电动车只有200万辆。

自2010年以来,新电力仰赖的矿物需求每单位平均增加了50%,但这仅仅让风电和太阳能电力的份额增加到了10%(以及所有能源的4%)。

事实上,按照拜登总统所坚持全球能源转型政策,到2040年全世界对关键材料的需求将会猛增:其中锂需求将增加42倍,石墨需求增加25倍,镍需求增加19倍,稀土需求增加7倍。

零排放目标的代价

要在2050年实现全世界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所需的变化是令人震惊的。

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必须增加超过1,000吉瓦(1万亿瓦)的风电和太阳能电,这仅略低于美国目前整个电力系统的使用量;到2030年,电动乘用车必须达到新车销量的60%,而到2035年购买的重型卡车中有一半必须是电动车。

美8成稀土进口自中国

美国正将自身投入重大地缘政治风险当中。根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数据,中国提供了全球85%以上的稀土,掌控全球67%的稀有金属和矿物供应。美国有大约80%的稀土是从中国进口的。

中国还利用其不断扩大的“一带一路”来控制供应链,并且已经将45个所谓“合作伙伴”国家纳入其中。

目前美国的矿产供应和投资计划远远不能满足能源部门转型的需要。因此,美国的能源转型必须以国内矿业革命为中心。

美国自己可开发矿物数万亿

自2008年以来,页岩油革命证明了美国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快速改变能源市场。而在阿肯色州、加州、内华达州、北卡罗来纳州和犹他州都已发现了大量的锂资源。国际能源署希望美国现在就开始大规模进行开发。

实际上,与竞争对手相比,美国关于采矿业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要严格得多。

拜登已将他的就业计划与绿色能源联系起来,但如果没有必要的原材料,他的愿景就不可能实现。据估计美国可以获得6万亿至7万亿美元的矿产资源,但必须进一步简化开采的许可流程。◇

注:本文编译自英文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报导及专栏文章

责任编辑:方平

相关新闻
太阳能种电引疑虑 七股自救会陈情
国际买主齐聚桃园   亚洲‧硅谷采购商机大会
澳洲铁矿石涨价50% 大陆稀土价格一路下跌
中共拟控制锰金属产量 全球电动车制造商担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